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伴随巴西圣保罗工厂正式投产,首辆哈弗H6 GT下线,长城汽车全球化战略进入新阶段。这背后是长城汽车以连续三年超百亿元研发投入和近5万项专利构筑的技术地基。从产能输出到技术生态输出,其打造的“研产供销服”全价值链出海模式,为中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全球化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 龚梦泽 熊永红
保持高研发投入
“早在国内汽车产业仍普遍依赖‘引进来’阶段,长城汽车就选择了难而正确的道路。”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表示,长城汽车把盈利持续投入到底层技术攻关,不为短期业绩牺牲技术积累,从一颗螺丝、一套模具做起,逐步攻克动力总成、“三电”、智能驾驶、氢能、热成型等关键领域,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
长城汽车保持对核心技术的长期投入。公司2024年研发支出达104亿元,并连续3年突破百亿元。其中近四成资金投向新能源与智能化关键领域。持续的高强度投入转化为显著的技术成果:不仅专利储备丰硕——2025年上半年新增授权专利2962项(新能源相关专利占比37.8%),累计申请总量逼近5万项大关。
更重要的是,公司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突破,其混动、纯电、氢能三轨并行的技术路线日趋成熟。标志性的Hi4电混四驱系统已覆盖全场景需求,商用车领域的Hi4-G重卡混动技术通过500万公里严苛实测。
值得注意的是,通过战略性垂直整合,长城汽车旗下零部件业务已实现70%以上的核心部件自给率。
中国证券报记者从公司方面获悉,长城汽车旗下蜂巢能源、精工汽车、诺博系统三家企业已成功跻身2024年全球零部件百强榜单,其热成型模具等高技术含量部件进入奔驰、宝马、劳斯莱斯的供应链体系。这夯实了长城汽车的成本优势。
如果说技术投入是长城汽车的“矛”,那么对安全与品质的追求则是其全球化战略的“盾”。在保定徐水试验场,亚洲规模最大、总投资达5.1亿元的多角度安全碰撞实验室成为长城汽车质量体系的具象化体现。该实验室占地5.7万平方米,具备模拟9000种复杂道路突发工况的能力,其搭载的价值数百万元的传感器假人阵列和每秒4000帧的超高速摄像机,确保了极端条件下碰撞数据的精确采集。
长城汽车对品质的把控贯穿研发生态全链路。在徐水智慧工厂,2400吨级全封闭冲压线将零部件精度误差锁定在0.1毫米内;焊装车间99.9%的自动化率使白车身强度合格率超出行业平均水平10%。
向价值输出转型
海外方面,巴西圣保罗工厂的顺利投产,成为长城汽车全球化战略从产品出口跃升为生态出海的里程碑。区别于传统KD(散件组装)或整车出口模式,长城汽车在巴西实现了研发设计、供应链管理、生产制造、销售服务全价值链的本土化扎根。
同时,针对巴西作为全球最大乙醇燃料市场的特性,公司专项研发并推广“乙醇插电混动系统”。工厂采用的柔性化产线设计,涂装车间配备的18台发那科机器人,实现了工艺误差的毫米级控制,充分展现了其智能制造能力的输出价值。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长城汽车在巴西销量达1.57万辆,同比增长19.8%,增速远超当地行业平均水平。借助这种“本地需求洞察+本地化价值创造”的生态输出模式,公司大幅提升了海外业务盈利能力。
目前,长城汽车已布局俄罗斯图拉、泰国罗勇、巴西圣保罗三大全工艺整车制造基地及多家KD工厂,累计出口销量突破200万辆。其推行的国际新四化战略(产能在地化、经营本土化、品牌跨文化、供应链安全化),正在改变过去中国汽车依赖性价比的单一竞争格局,向高附加值、高技术壁垒的价值输出转型。数据显示,2024年长城汽车境外业务贡献营收超过453亿元,其海外毛利率水平已高于国内。
持续的研发投入与成功的出海战略,正持续转化为扎实的财务表现。2024年,长城汽车营业收入达2022亿元,净利润同比劲增80.73%至127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同比大增56.49%至277.83亿元。
核心部件的高自研自供率成为公司抵御行业波动、保持成本竞争力的关键砝码。展望未来,长城汽车表示,公司在新能源与智能化赛道的技术储备进入收获期:氢能领域,长城氢能重卡已实现安全运营里程超1500万公里。随着巴西工厂产能爬坡释放潜力,拉美市场有望成为驱动公司下一个百亿级营收增长的重要引擎。
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认为,长城汽车的发展轨迹,深刻印证了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成功逻辑,即以巨量研发投入突破核心技术、构建产业链安全,用最高标准的安全品控重塑中国制造质量认知,最终通过价值链深度本土化的生态出海模式实现高价值全球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