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信阳镇双堠村的村委大院里彩旗飘飘,热闹非凡,原来,这里正在举行双堠村种植专业合作社第一次分红大会,此次分红总金额总计17万元,平均每股分红200元。这次分红是按照效益的20%纳入股民分红,10%纳入公益基金,50%纳入公积金,剩余20%用于村集体进行再投入扩大建设的分配方案进行分红的。会上,还举行了双堠村与汤辛村、姬家花园食品有限公司与李良村的土地流转签约仪式。

一个经济发展落后、集体经济薄弱的穷村如何实现质的嬗变?从村党支部书记赵福升那里,我们找到了答案。
赵福升说,双堠村全村330户,780人,耕地800多亩。受传统耕种习惯影响,多年来,农业以常规粮食作物生产为主,全村土地碎片化,人均耕地面积少,全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
穷则思变。2016年,该村两委班子通过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外出参观学习,科学制定村庄长期发展规划,按照“土地三权”分置的原则,将全村所有土地流转到村集体,由村集体牵头注册资本金1000万元,成立了双堠村专业种植合作社,然后按照“公平、公正、自愿”的原则,由合作社统一牵头,将全村837亩土地纳入合作社集中经营管理。将837亩土地重新整合后,统一种植优质小麦、玉米制种等高效经济作物,实现每亩每季增收100元,年内增收12万元。除去管理费用4万元,获得纯利润8万元。
采访中,65岁的村民赵连仲入社土地3.4亩,分红680元,他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我们都老了,种地也力不从心了,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做,他们所有的精力都不在农业上,只有我们来种,每次的浇地都很麻烦;这些都不说,一年来,俺老两口累死累活一亩地最好的收入是800斤玉米和800斤小麦,折合成钱也就是1400元左右,去掉成本,一亩地一年收入也就是500元,工时费还不能算;现在好了,自己不种地也能分红了……”
“在我们村,群众每亩地作为一个股份进行入股,村集体以整合沟路渠集体土地入股,所以,全体村民全部变成了合作社的股东。合作社对土地统一耕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获得效益后给群众分红。”赵福升说,村两委班子把集体的政治领导、政策引导等优势,同合作社的技术、信息、市场优势实现了有机结合。
据了解,双堠村按照项目发展规划,在严格进行招投标、预决算等程序的前提下,合理利用省扶持的村集体项目资金,并自筹配套资金。2017年3月,经过村两委的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先后投资230万元,建设了一处2700平方米饲料青贮池、一个500平方米养牛大棚、五个315平方米香菇种植大棚,初步形成了规模化种植、饲料青贮、畜牧养殖、菌类种植现代化循环农业链条。目前,香菇棚的生产经营状况非常乐观,已实现村集体每年5万元的收入。再加上今年新建成的11个香菇棚,又将为2018年村集体增收11万元。购进的105头牛长势良好,3个月的试养结束后,将与大型的养殖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另外,该村的青贮饲料正在销售中,以210元/吨的价格出售,大约3500吨的青贮饲料可实现收入70万元左右。
“双堠村两委班子成员责任心强,发展有思路,创业有激情,村集体增收水到渠成。这种模式既体现了农村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又调动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积极性,真正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在采访中,信阳镇党委书记李新峰告诉笔者。
下一步,该村计划新上农业自主采摘、农事体验等休闲娱乐项目,进一步提高现代农业的附加值,逐步建成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实现集体经济增收与群众发家致富共赢,促进村庄良性可持续发展。(杨景成 蒋惠庆 巴秀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