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范桢 通讯员 王学强 李伟报道)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滨州市残联将辅助性就业作为促进残疾人就业的新增长点和兜底保障的重要抓手,不断完善政策体系,积极拓展就业项目,大力推进机构建设。目前,全市已建成辅助性就业机构100余家,为3000余名残疾人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人均月增收超过500元,就业年龄段残疾人就业率位居全省首位。相关经验做法获中国残联转发推广,并获得中国残联及市委、市政府领导批示肯定。
完善三项政策,建立健全就业引导机制
坚持从载体建设、机构运营和日常管理三个维度完善政策体系,加大扶持力度,推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稳步发展。
加大建设补助力度。“如康家园”是当前基层最重要的辅助性就业载体。对达到“3+N”“六个有”标准且辅助性就业工作开展良好的“如康家园”,每家给予5万元一次性建设补助,用于人员工资、设备改造及辅助性就业项目等支出。各县市区也积极争取县级财政支持,按照每家3-5万元的标准给予建设和运营补助,确保“如康家园”建得好、服务优。自“如康家园”建设启动以来,全市累计发放补助资金560余万元,惠及98家机构。
完善就业奖励政策。在落实每家省级辅助性就业机构10万元奖励政策的基础上,出台《滨州市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扶持奖励办法(试行)》,对符合市级奖励条件的机构每家奖励5万元。对分别达到省、市级奖励条件的机构,允许其在非同一年度内重复享受奖励,实现政策叠加保障。2021年以来,全市共有22家机构获得省级10万元奖励,22家机构获得市级5万元奖励,11家机构获得省、市级双重奖励,累计发放奖励资金330万元。
发放机构管理补贴。在省级辅助性就业机构及开展“企业按比例就业+如康家园集中就业”的机构中推广应用在线视频监控管理系统,市级财政为每个视频监控点补贴1000元。目前,全市已有21家机构安装视频监控41个,发放补贴4.1万元,有效保障了残疾人劳动场景的真实性和机构管理的规范性。
坚持三个结合,创新就业发展模式
坚持与“如康家园”建设相结合。围绕解决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增收难题,立足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大力推进“如康家园”建设,多渠道开发辅助性就业项目,打造残疾人家门口的“就业车间”。目前,全市“如康家园”已达102家,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例如,无棣县棣丰街道“如康家园”依托精神卫生机构的医疗和场地资源,建设1000平方米农疗大棚,为智力、精神残疾人定制蔬菜种植、螺丝加工、苇帘编织、直播带货等项目,实现“病时可医、平时可劳”,带动百余名残疾人就业增收。
坚持与文创产业相结合。将文创产业作为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载体,积极引导残疾人参与文创实践,搭建展示平台,推动“文创+辅助性就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市50余家“如康家园”开发了扎染、编织、艾产品、蛋雕、钻石画、布艺、木雕、玩具布偶等20余个系列500多种文创产品,打造省级文创工坊3家、市级4家,带动600余名残疾人实现文创就业。例如,惠民县辛店镇“如康家园”依托张宗军的铝丝编织技艺,开发出“发财树”“一帆风顺”铝丝船、“孔雀开屏”“中国龙”等工艺品,带动20余名残疾人月增收800元以上。
坚持与康复服务相结合。推动有条件的康复机构延伸服务链条,增加技能培训和辅助性就业项目,打造“康教托技就”一体化发展模式。目前,全市35家定点康复机构均设立了辅助性就业项目,有效解决了在训残疾儿童及其家属的就业问题。例如,无棣县爱心医院在原有儿童康复、义务教育、托管等服务基础上,结合残疾人就业需求和身体状况,增设爱心花馍加工、外贸旅行包代加工、电商运营、酒店服务培训、生活技能与卫生保洁培训等项目,既帮助残疾儿童家属在陪护期间增加收入,又助力残疾人掌握实用技能,康复期满后可直接在“如康家园”上岗,实现从“受助”到“自助”的转变。
打造三个载体,破解就业发展难题聚焦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不足、附加值低、销售不畅等问题,滨州
建设辅助性就业项目库,优化项目供给。市级层面筛选20余个优质项目纳入项目库,并按操作难度评定星级,供“如康家园”自主选择。各县市区结合地方特色产业,推进县级项目库建设,开发、储备和调配劳动项目,形成市县两级供给梯队。例如,博兴县依托产业优势,精选草柳编、豆芽生产、电子线束组装、非凡青年(残障人)洗车房等15个适合残疾人的特色项目,保障了“如康家园”辅助性就业的持续开展。
打造区域性项目调配中心,改善生产环节。发挥润邦公司项目多、附加值高、岗位开发能力强的优势,以滨城区、邹平市、阳信县、惠民县4个润邦“如康家园”为核心,建立4个区域性辅助性就业项目调配中心,为周边12家“如康家园”提供出口布筐、电子线束组装、数据标注等项目,并通过“企业按比例就业+如康家园集中就业”模式,解决了600余名残疾人的就业问题。
构建文创产品展销平台,畅通销售渠道。协调滨州万达广场免费提供600余平方米场地,建成全省首家商场残疾人文创产品展销馆,打造集产品销售、创业帮扶、手工艺传承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日常展销文创产品1000余件,月销售额达3万元以上。借助万达广场的品牌效应,有效解决了“如康家园”文创作品销售难题,并以文创产品的生产、销售带动残疾人辅助性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