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起初,村民对这位来自城市的“第一书记”还有些怀疑,“镀金”“走过场”等质疑声不断,面对这些,徐兴华不为所动,走街串户,与农民打成一片,驻村日记就记了三大本,哪家什么情况,他都了如指掌。
踏踏实实为农民办实事,是徐兴华上任时的最初想法。他到村后不久,单位联系到他,说食堂想从村里采购一些土豆。“当时,我们把村民种植的土豆集中到一起,挑选了单个重量在2两以上的好土豆,单位食堂一共采购了4000斤。”徐兴华说,如果说这4000斤还有一点“扶贫”的影子,那之后的销售全部是市场反应。他介绍,单位食堂放了几个土豆样品在柜台上,没想到员工们看到后纷纷表达了购买的意愿。“价格便宜,质量又好,很快,单位又订了7000斤。”徐兴华说,当时,村里的土豆都不够卖的,有村民建议,是不是可以把单个重量2两以下的一起卖掉。“我们驻村小组一起讨论决定,只卖单个重量2两以上的好土豆,能卖多少算多少,2两以下的,就算烂在仓库里,我们也不卖。”徐兴华说,“不让扶贫中的项目只为扶贫而生,要进入市场,有竞争力,有生命力。扶贫,更要扶智。”就因为这件事,二龙口村的农产品在威海供电公司的员工间,留下了好印象,所以葡萄样品一发过去,就收到了500箱的订单。
“农产品要成规模,上品牌。这样,老百姓在市场上才能有话语权。”徐兴华说,为了帮助村民销售葡萄,他曾经联系了威海一家大型超市,结果由于价格过低加之后付款的原因,村民代表向这一大型超市说了“不”。“这件事让我感触颇多,可以说,这是我日常工作中的一个失败,但也是整个扶贫工作的一个成功。”徐兴华说,他没想到村民会说“不”,他更加意识到扶贫工作要扶到根上,要维持项目的持久性。如今,二龙口村已经成立起葡萄合作社,农民组团起来闯市场,他们与荣成一家渔业加工厂达成协议,近期将组织二龙口村妇女去打工,利用农闲时期挣一些补贴费用。
戴了多年贫困“帽子”的二龙口村,在国网威海供电公司的倾力协助下,焕发出勃勃生机。解决了贫困病根的他们,向着心中的“小康梦”大步迈进。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
我来说说() |
|
上一篇:东沙河工商所强化乡村集贸市场整治力度迎接省级卫生镇考核 |
下一篇:聊城鄄城农机“卫士”进村入户“暖民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