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沾化讯(通讯员王慧 报道)5月18日清晨6时,沾化区富源街道罗家村的冬枣大棚里已是一派繁忙景象,该村党支部书记罗志华蹲在地头上,手机屏幕上跳动着冬枣大棚里的温度、湿度等各项数据,棚顶的物联网设备自动调节遮阳帘角度,不远处的“罗家冬枣融合示范园”标识在晨光中熠熠生辉。
今年以来,富源街道全力推进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罗家村为试点,探索形成了“规模经营+双链共赢+技术赋能”冬枣产业振兴新模式。“以前大家都是各自为战,种枣靠天吃饭。现在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我们的腰包更鼓了,心里更踏实了。”在罗家村履职承诺大会上,罗志华向村民承诺,“去年我们村的集体收入是37.6万元,今年务必突破50万元大关。”
这些变化源自罗家村的“破局之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六统一”新管理模式。依托市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彤红水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罗家村创新推出“党支部领航、合作社搭台”的集约化发展模式,合作社建立完善统一流转土地、统一设施建设、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品牌宣传、统一销售服务的“六统一”新模式,整合零散土地450亩,建成设施大棚350亩。村“两委”成员带头示范,吸引种枣能手、返乡能人租赁大棚206亩,同时在冬枣专家团队全程指导下,“散户”变“联盟”,“单打独斗”变“抱团发展”,实现了冬枣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
“村里建设了‘共富棚’,不仅能让我们在这里打工赚钱,而且村集体也有了‘闲钱’,增加了好多健身器材。”“你上个月去大棚里上了几天班?我上个月才去了10天,就给我发了800多元钱。”“10天收入800块真不算少,我家今年流转土地6亩,一亩地一年租金500元,光这一项足足有3000元。”在罗家村文化健身广场上,村民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谈论起一笔笔收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有了新的管理模式后,罗家村建立完善“集体增收+村民致富”新增收模式。在村集体收入方面,罗家村将20个冬枣大棚作为村集体“共富棚”,由村级公益岗人员负责管理,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合作社积极对接市场,每销售1公斤冬枣能够收取0.2元作为集体收益,大大拓宽了村集体增收渠道;在村民增收方面,罗家村依托跨境电商平台和定向销售渠道,有效破解收购商压价的难题,以去年为例,能够带动枣农人均增收5000元。同时,罗家村在冬枣大棚设置了30个灵活就业岗位,村民可随时前去务工,按照每小时10元的薪资标准每日结算,大大解决了村内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推动形成“家门口就业”的共富景象。
为破解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罗家村以技术升级,探索新业态发展模式。“这个系统能自动调节温度和湿度,还能让冬枣7月底提前成熟,这些枣销往电商平台、精品超市,销售渠道没问题,价格也非常可观。”在罗家村的冬暖式大棚里,技术员一边调试棚内的物联网设备一边说。该大棚总投资40余万元,依托物联网技术和自动卷帘、空气能控温、自动喷雾系统等智能设施,棚内冬枣可提前至7月底8月初成熟,能够提前抢占黄金市场。同时,该街道出台了冬枣新品种嫁接优惠政策,重点面向20户优秀枣农,完成“沾冬3号”新品种嫁接7.5亩、“沾冬2号”嫁接80亩,本土优良新品种“旭青1号”推广嫁接5亩,有效提升了冬枣品质,实现了由“低效供给”到“品牌赋能”的巨大转变。
“我们坚持以冬枣产业为支点,培育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富源街道党工委书记张伟表示,将持续推广沾化冬枣新管理模式、新增收模式、新业态模式“三新模式”,做好“技术培训+电商营销+文旅融合”结合文章,依托可复制、可推广的罗家冬枣产业发展路径,带动更多群众持续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