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泰山脚下,有这样一个山村,全村仅有299户、771人,却培养出了13名博士研究生、9名硕士研究生和80多名大学生。在今年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岱岳区角峪镇先锋村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称号,同时,先锋村也是远近闻名的“博士村”。
文明的乡风如何形成?小山村如何培养出如此多博士?抱着这些疑问,近日,记者走进先锋村,解码“博士村”的文明基因。
道路整洁畅通,屋舍内外清爽,树木花卉环绕,整个村落清幽静美。先锋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倪木培笑着说:“我们村民风一直都很淳朴,邻里和睦,多年来不比金不比银,就比谁家能出人。”
说起“博士村”称号的由来,倪木培打开了话匣子:“过去,农民都是靠天吃饭,我们村丘陵地多,天旱的时候土梆硬,刨不动,一下雨的时候土又泥泞粘脚……村里穷,孩子唯一的出路就是上学。只要愿意读书,就算是砸锅卖铁也要供出来,这是全村人的共识。”
先锋村村民相信,读书能改变下一代的命运。于是,他们用勤劳苦干托举起下一代,希望孩子们用知识改变命运,叩开高等学府的大门,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读书真的能改变命运吗?先锋村村史馆内博士文化展览墙上张贴的“英才榜”便是答案。博士生导师、大学教授、工程师……“希望以此带动村里的后代向榜样学习,在全村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让尊师重教、勤思好学的优良传统根植于每个人的心中。”倪木培说。
尊师重教的传统代代相传,今年4月,岱岳区“岳爱暖心·田园夜话”家长学堂首场活动走进先锋村,40余名家长围坐在村文化广场,其中不乏耄耋老人。
先锋村“两委”成员李灿华也在其中,“无论是年轻的家长还是爷爷奶奶辈的,大家都认真仔细地听完了整堂课,没人低头看手机,更没人提前走。”
教育兴则乡村兴。据了解,自2009年起,先锋村每年为考上本科和研究生的学生发放助学金,最高达1万元。许多走出村庄的大学生也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反哺家乡,改善基础设施,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先锋村大力推进文明乡村建设,每逢寒暑假都会邀请返乡博士分享学习经验。今年大年初二,在东北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孙淑宁一大早便来到村委,与村子里的大学生围坐在一起,分享学习经验,解答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困惑。
“对于许多农村的大学生来说,教育资源相对有限,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为他们的求学之路提供一些有益指导和启发,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实现目标。”孙淑宁表示,如果有合适的机会,希望能回到这片土地,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
这个曾受制于自然环境的小山村,正因地制宜发展起自己的产业,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导村民将土地委托给村集体经营,种植了约3公顷丹参。
村民石振强将自家0.4公顷耕地全部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他告诉记者,除了能拿到土地租金和年底分红外,许多像他一样的村民平时也会去合作社里打工赚钱。
“我们村共有83.4公顷耕地,已有70%实现流转,交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发展特色林果和中药材种植。”倪木培介绍,通过土地流转,“巴掌田”“补丁田”成了规模经营、高产增收的“聚宝盆”,去年,村集体收入突破64.1万元。
“获评‘全国文明村’,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站在新起点上,我们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团结带领全体村民,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让产业更兴旺、治理更有效、乡风更文明、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把‘全国文明村’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倪木培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