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县谢集镇王桥新村,阳光洒在连片的冬暖式温室大棚上,菌菇的清香与泥土的芬芳交织。这里的农星庄园不仅是现代农业的样板田,更是市人大代表刘铁涛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注脚。从脱贫攻坚的扶贫大棚到乡村振兴的食用菌基地,他用近10年光阴在田垄间书写着人大代表的使命答卷。
破题脱贫,当代表就要挑最重的担子
2017年的王桥新村,新房林立但难掩“经济洼地”的困境——64户未脱贫家庭,11个闲置扶贫大棚,像一块石头压在刘铁涛心头。“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就要在群众最需要时站出来。”他主动接下大棚运营重任,带着“蹚不出路就不回头”的决心踏上考察之路。
技术赋能激活产业。刘铁涛以代表身份赴寿光、北京等地调研后,引进草莓、葡萄等10种水果30余个品种,创立“四季采摘”模式,让大棚实现全年无间断运营。
模式创新带活经济。刘铁涛推出“大棚+农家乐”融合业态,日均200人次的客流不仅让游客拎走新鲜果蔬,更让困难户获得“土地流转金+务工工资+分红”三重收益。
履职足迹印在田间。为解决技术难题,他牵头成立“代表技术帮扶小组”,聘请专家驻点指导,王桥新村从“空壳村”蜕变为鲁西南知名的“四季果园”。
二次创业,全国首例背后的代表远见
采摘园步入正轨,刘铁涛在一次代表视察中敏锐捕捉到高端农产品的市场机遇。2018年寒冬,他带着“如何让乡亲们端稳金饭碗”的履职课题,开启食用菌种植攻坚战。
技术攻坚填补空白。刘铁涛往返泰安、济宁数十次取经,攻克羊肚菌4—16℃低温种植技术,建成300亩种植基地。2021年,其培育的羊肚菌通过国家有机认证,成为全国首例有机羊肚菌种植项目。
市场对接拓宽销路。刘铁涛利用代表联络站平台对接北上广深市场,新鲜羊肚菌以80元每斤直供高端商超,烘干产品更达1000元每斤,220个菌棚年产30万斤,带动“小菌伞变身黄金产业”。
示范带动形成集群。李新庄镇种植户吕单猛等200余农户在刘铁涛的带动下加入菌菇产业,他免费提供技术培训,建立“统一育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联农带农机制,被乡亲们称为“菌棚里的技术代表”。
民生答卷,120个岗位里的履职温度
农星庄园的分拣车间里,58岁的王月峰熟练地打包着羊肚菌说:“在家门口干活,一天挣80元,还能照顾孙子。”像他这样的员工庄园里有120余名,其中留守妇女和老人占70%。刘铁涛将代表履职与民生需求深度绑定:
精准就业托底民生。针对不同劳动力设置“弹性岗位”——老人负责巡棚除草,妇女参与菌菇分拣,确保“来了就有活干”。创业初期虽因技术瓶颈亏损400万元,但他咬牙坚持:“群众信得过代表,再难也要保住就业岗位。”
公益帮扶情系教育。刘铁涛累计资助10名困难学生,为家有学子的困难户设立“教育帮扶基金”,用代表津贴为孩子们购置学习用品。“代表不仅要让群众口袋鼓起来,更要让下一代有出路。”他说。
履职情怀融入日常。刘铁涛至今保持着清晨巡棚的习惯,裤脚的泥土成了他最鲜明的“代表标识”。在他推动下,谢集镇建立“代表助农热线”,累计解决群众产业难题300余件。
从扶贫大棚到有机菌基地,从“蹚路者”到“领路人”,刘铁涛用近10年光阴诠释着人大代表的三重角色:产业发展的“探路者”、群众利益的“代言人”、共富路上的“头雁兵”。当菌香飘向更广阔的天地,这片土地上的“共富图”,正由无数个像他一样的代表身影,勾勒得愈发清晰。
记者 毛慎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