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田中岳报道)近年来,沾化区富源街道始终坚持以法治为引领,积极作为,推进法治建设,全面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抓执法抓审查提升风险防范能力
该街道成立法治建设领导小组,由党政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组织召开法治建设专题会议3次,研究解决依法治理问题6项,设立20.3万元法治经费,确保法治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深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设,将审查范围拓展至行政协议、规范性文件及重大决策,上年度审查文件16份,有力维护了政府公信力。优化行政执法与监督体系,坚持培训与考核机制常态化,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执法队伍建设成果显著,有效提升了执法的公正性与透明度。
抓宣传抓治理提升社会稳定能力探索基层治理创新。投资320万元建成“一站式”矛盾调处中心,创新“1+3+3+N”工作机制,即:依托街道一站式矛调中心,采取专业调解人员常驻、轮驻、随驻三种入驻形式,突出品牌调解室、劳动人事争议联合调解中心、“心源心语”服务中心三个特色调解阵地,切实把基层各类矛盾纠纷预警在早期、解决在萌芽状态。目前,“调解员+”模式不断深化,58名金牌调解员通过“云端调解室”化解基层矛盾纠纷743起,实现“数据跑腿代替群众奔波”的治理革新。
强化人力物力保障。创新量化积分管理办法,培育“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180余名,建立四级网格体系,将138名网格员嵌入56个城乡网格,实行月度考核、末位警示。完成“雪亮工程”826个监控探头检查维护,开发启用“心安富源”微信小程序,北陈村率先建成“户户通”平台,形成了“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街”的治理格局,法治队伍内部活力显著提升。
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宣传。线下打造法治文化广场3个,开展培训6场,紧扣重要节点,开展消费者权益日专题宣传、民法典宣传月系列讲座等普法活动40余场次,受众超4万人次;线上利用新媒体发布法律资讯200余条,阅读量突破5万次,不断提升法治文化影响力。
抓营商抓服务提升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前端“清障碍”,打造优质发展环境。规范“网上办事区”管理,制定网办事项清单,配备帮办代办员,为企业群众提供导办帮办、业务咨询、辅助申报、政策讲解等服务,全面破解“不了解、不会用、不敢用”等难题,满足企业群众多元化、个性化办事需求。持续深化证照“三联办”,即:营业执照与经营许可证联办、联变、联销,进一步整合窗口资源,形成“一窗受理、一次办结”集成化服务模式,切实提升企业群众办事便利度。
坚持中端“护周全”,筑牢法治保护屏障。实施“法治惠企”三大行动,即:设立企业法律服务驿站,提供合规审查、知识产权保护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搭建“法治会客厅”,每月邀请法官、律师为企业家“面对面”答疑解惑;试点深化“无证明办事”,通过数据共享替代纸质材料,让企业群众办事“轻装上阵”。同时,对各类行政事项进行全面梳理,真正做到便民利企。
坚持末端“解难题”,提供法治续航能量。创新“干部驻企联村”机制,24名帮包干部“一对一”服务60余家重点企业,定期召开“成就企业家梦想”行动专题座谈会,推动政策“量身定制”,累计解决用工、融资、法律咨询等问题近130个,积极为零工市场引入法律顾问团队,帮助300家企业规范用工合同、规避法律风险。2024年度街道规上工业产值达3.63亿元,“法治政府”建设增强了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
富源街道将继续用好“法治之笔”,绘就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同时以“法治之力”护航群众幸福生活,为“文明沾化、渤海名城”建设贡献更多富源智慧、富源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