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栗晟皓 通讯员 方越 报道
本报莒县讯 “老师,这个边框为啥要刻成这样呀?”近日,在莒县城阳街道东关社区的“阅伴新华”文化书院里,10岁的刘子涵正专注地雕刻着过门笺,指着“福”字边缘的波浪纹好奇地发问。授课老师俯身为她解答:“这叫‘富贵不断头’,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好寓意呢。”这样充满烟火气的文化互动,如今已成为莒县许多社区的日常——文化书院正悄然成为居民学习新技能、涵养精气神的“精神驿站”。
“以前一到暑假和周末就愁孩子在家闲躺着,不是看电视就是刷手机。”岳家村社区居民于慧娟的话道出不少家长的心声。而现在,她家楼下5分钟路程的书院成了好去处:孩子在“周末课堂”里跟着老师学书法、探科学,学得专注又投入;她自己则能泡在书堆里充电,或是听一场干货满满的讲座。“孩子长本事,自己也添收获,日子比以前充实多了!”于慧娟的笑容里满是满足。
莒县的文化书院能火起来,秘诀藏在“整合”与“提升”里。当地盘活现有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在图书阅览、书画创作、运动健身等基础功能上,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拓展出非遗体验、文化传承、技能培训等新空间,让这些场所变身服务全年龄段居民的“文化教育综合体”。
要让书院持续“圈粉”,优质资源是关键。莒县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乡村文化振兴服务队等力量“沉”到书院,开出“专家公益讲堂”菜单:书画培训、戏曲教学、家庭教育、养生妙招……课程像“家常菜”一样合群众胃口,让文化服务既有温度又接地气。
今年以来,莒县已在11个社区试点建成“德育公心”“东篱文苑”等特色文化书院,围绕知识科普、实用技能、运动健身、文化传承四大类,送来20余项“定制课程”。截至目前,书院已培育127名“小小传承人”,服务群众超1.2万人次,让文化的种子在社区土壤里生根发芽,开出幸福之花。
□记者 栗晟皓 通讯员 方越 报道
本报莒县讯 “老师,这个边框为啥要刻成这样呀?”近日,在莒县城阳街道东关社区的“阅伴新华”文化书院里,10岁的刘子涵正专注地雕刻着过门笺,指着“福”字边缘的波浪纹好奇地发问。授课老师俯身为她解答:“这叫‘富贵不断头’,是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好寓意呢。”这样充满烟火气的文化互动,如今已成为莒县许多社区的日常——文化书院正悄然成为居民学习新技能、涵养精气神的“精神驿站”。
“以前一到暑假和周末就愁孩子在家闲躺着,不是看电视就是刷手机。”岳家村社区居民于慧娟的话道出不少家长的心声。而现在,她家楼下5分钟路程的书院成了好去处:孩子在“周末课堂”里跟着老师学书法、探科学,学得专注又投入;她自己则能泡在书堆里充电,或是听一场干货满满的讲座。“孩子长本事,自己也添收获,日子比以前充实多了!”于慧娟的笑容里满是满足。
莒县的文化书院能火起来,秘诀藏在“整合”与“提升”里。当地盘活现有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在图书阅览、书画创作、运动健身等基础功能上,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拓展出非遗体验、文化传承、技能培训等新空间,让这些场所变身服务全年龄段居民的“文化教育综合体”。
要让书院持续“圈粉”,优质资源是关键。莒县把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乡村文化振兴服务队等力量“沉”到书院,开出“专家公益讲堂”菜单:书画培训、戏曲教学、家庭教育、养生妙招……课程像“家常菜”一样合群众胃口,让文化服务既有温度又接地气。
今年以来,莒县已在11个社区试点建成“德育公心”“东篱文苑”等特色文化书院,围绕知识科普、实用技能、运动健身、文化传承四大类,送来20余项“定制课程”。截至目前,书院已培育127名“小小传承人”,服务群众超1.2万人次,让文化的种子在社区土壤里生根发芽,开出幸福之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