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冯子凝
“皮影是咱们民族最早的戏曲,被称为‘戏曲之祖’。今天,我就用皮影给大家讲讲咱黄前镇‘麻塔’的由来。”话音刚落,泰山皮影在传承人范正安的操控下跃然幕上,人物活灵活现。生动的唱腔和激昂的锣鼓点,引得现场的孩子们阵阵欢呼。
岱岳区黄前镇泰山古村乡愁博物馆里,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本土手艺人、书画名家与乡亲们围坐一堂,一场文化盛宴精彩上演。这是黄前镇近日开展“夏日惠民·文化润心”主题公共文化活动的一幕。
“不光要让群众有地方玩,更要让文化能扎根。”黄前镇党委宣传委员韩晓辉介绍,近年来,黄前镇巧变闲置场所为文化沃土,精心打造古村乡愁博物馆等“小而美”公共文化空间,让古村乡愁博物馆这样保留着乡村“老记忆”的场所,通过引入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等资源,变为群众能参与、能分享的新舞台。
在糖画和面塑非遗展示区,市级非遗张氏面塑糖塑传承人张德友手持小勺,舀起一勺金黄透亮的糖稀,手把手教孩子们绘制糖画,随着手腕轻抖,糖稀如细丝般流淌而下并凝结出一个个不同造型的图案。
“今天我跟张老师一起制作了糖人,他教我做了一只羊,张老师的手艺很好,下次有机会我想尝试更多不同的图案。”黄前镇小学生张子涛兴奋地说。
广场一角,太极拳爱好者身着太极服,伴着舒缓的音乐舒展拳脚,一招一式间,引得不少村民跟着模仿起来。黄前镇户家庄村村民刘江是一名体育爱好者,他说:“跟着专业老师练太极,既锻炼了身体,又掌握了动作的精髓,这次机会太难得了。”
书画区墨香氤氲,艺术家以黄前山水为灵感,勾勒出水库碧波、青山叠翠,字里行间满是对乡村生活的礼赞;隔壁课堂上,架子鼓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跟着鼓点敲击鼓面,眼里闪烁着被音乐点燃的雀跃光芒……这场“家门口”的文化活动吸引了100余名群众参与。
“文化惠民不是高高在上的表演,而是要接地气、贴民心。让非遗‘活’在群众身边,让艺术走进日常生活,才能真正让文化滋养乡村,让乡亲们的日子更有滋味。”黄前镇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张仁利说。
近年来,黄前镇持续深化夏季文化惠民行动,“送戏下乡”每月进村、非遗展演常态开展、艺术培训按需配送,让公共文化服务如春雨般洒满乡村每个角落。如今在黄前镇,这样的“文化微空间”越来越多:村头的老戏台翻新后每月有演出,农家书屋增添了儿童绘本和农技书刊,就连田间地头都时常开展流动展览等活动。
黄前镇大北岭村村民王斌感慨地说:“以前到了农闲就凑堆打牌,现在我有了新爱好,跟着老师学画画,日子过得更有滋味了。”
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虽小,但装的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笔墨间的乡土情,到非遗里的老手艺,再到广场上跃动的健身身影,黄前镇这场接地气的文化实践,正让文化如溪水般缓缓流进寻常百姓家,让乡村文化小天地装满幸福好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