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后蝉鸣少了,心里咋觉得空落落的。”“过去听蝉鸣觉得吵,现在听着像钞票响!”在沂源县张家坡镇前瓜峪村,村民口中的一句句玩笑话,道出了小山村因蝉而变的幸福密码。
“今年我们金蝉养殖喜获丰收,经过多年探索和科学管控,基地的金蝉产业已逐渐步入正轨。”8月7日,沂源鑫泽金蝉幼苗孵化基地负责人宋洪峰告诉记者。作为前瓜峪村党支部领办的项目,基地紧盯“一村一业”目标,发展林下特色农业,深耕金蝉孵化、养殖、销售全链条产业,带动周边100余户农户发展金蝉养殖300余亩,今年已实现收入100多万元。
在前瓜峪村,林中的蝉鸣成了乡村振兴的“富民强音”。
近年来,沂源县聚焦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探索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在“一村一业”推进中,当地秉持差异化、特色化理念,摒弃“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盲目跟风模式,鼓励各村立足资源禀赋,量力而行发展富民产业。
早些年,山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空留老人们守着满山的树林叹气。夏日的蝉鸣再热闹,也掩不住村庄的冷清。然而,刺耳的蝉鸣声让宋洪峰敏锐地发现,当地极高的森林覆盖率,成为金蝉养殖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2020年,在前瓜峪村党支部领办下,鑫泽金蝉幼苗孵化基地应运而生。
回忆起基地刚起步时的场景,宋洪峰记忆犹新:“最初金蝉成活率不到30%,村民都说我们在做赔本买卖。”那时候,野生金蝉数量锐减与市场需求激增的矛盾日益凸显,看中人工养殖前景的他,顶着质疑咬牙坚持。
金蝉养殖技术门槛高,本地又缺乏成熟经验可借鉴。宋洪峰便把自家林地当“试验田”,啃专业书籍、摸孵化规律、调养殖细节,终于攻克关键技术,金蝉成活率提升至80%以上,养殖周期也大幅缩短。“现在每亩地能产100多斤金蝉,按市场价每只1元计算,旺季时日销两三万元是常态。”说着,宋洪峰掏出手机,展示着自己拍摄的记录金蝉养殖的短视频,“这些视频吸引了大批网友关注,好多人私信问能不能买金蝉苗,这生态养殖的金蝉成了‘金疙瘩’!”
从出售幼苗到组织“提灯寻蝉”体验,宋洪峰已构建起“金蝉养殖+销售+采摘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不仅直接面向市场售卖金蝉成虫及幼苗,还为周边农户提供全方位、系统化的养殖技术指导,深入挖掘金蝉养殖的潜在附加值,不断丰富产业业态,推动金蝉养殖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迈进,实现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双赢”局面。
在前不久举办的“蝉鸣夏日”金蝉采收节上,皎洁的月光下,来自各地的700余名游客由专业向导带领,手持手电在树干间搜寻刚破土的金蝉,体验“深夜探宝”的乐趣。“白天看景、晚上捉蝉,品美食、带特产,这乡村游太有意思了……”听着游客的称赞,宋洪峰表示,这种“金蝉+文旅”沉浸式体验不仅拉近了城市游客与乡村自然的距离,也拓宽了金蝉产业的盈利渠道。
“采收节期间,旅游收入接近5万元,现在我们正忙着收购金蝉卵枝。”宋洪峰说,秋季来临,捕蝉工作基本结束,他和同事们又奔波在全县30多个收购点,“每天清晨四五点出发,晚上七八点才回,最多一天收四五十万根卵枝。收购量直接关系来年产量,这可是养殖周期里最辛苦的环节。”
基地大棚内,一簇簇金蝉卵枝经专用消毒药水浸泡杀灭枝内螨虫和细菌后,整齐悬挂在架子上。“明年6月,这些卵枝里的幼虫将破壳而出,我们收集后撒入林下土壤,两年后就能收获金蝉。”望着手中的卵枝,宋洪峰眼里满是期待。
如今,除了金蝉本身,销售蝉卵和蝉蜕也为基地和村集体带来了可观收入。据沂源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一村一业”项目带动,2024年沂源县446个行政村集体总收入达2.13亿元;今年截至7月底,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已完成1.02亿元。
当林间蝉鸣声再次响起,那不仅是夏日的乐章,更是乡村振兴的铿锵节拍。从“掌灯抓蝉”的童年记忆到“点土成金”的生态产业,蝉鸣声里藏着的正是小山村乡村振兴的“致富曲”。
(全媒体记者刘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