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崔晓蕾
金秋时节,细雨蒙蒙。山东化工专业人才市场服务中心副主任王保军再次登上校招车辆,这次的目的地是中国石油大学。这已经是临淄区今年组织的第18场校园招聘。一场场精准化的“求贤之旅”,为区域发展持续汇聚人才力量。
此次校招,临淄区紧扣区域产业发展脉络,精准对接区域产业需求,组织英科医疗等多家重点企业“组团出征”。这场招聘涵盖机械设计、软件工程、电气自动化等专业的69个岗位,最终收获490余份简历,达成初步就业意向352人次,为临淄区主导产业发展注入新鲜且强劲的“人才血液”。
“我们始终围绕高校优势学科与专业方向,聚焦临淄区化学工程、机械制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的人才需求,为本地优质企业与高校学子搭建高效互通桥梁。”王保军的话道出了临淄校招“靶向引才”的核心逻辑。
引才是起点,留才才是关键。在引才的同时,临淄区用贴心服务与完善保障,让人才心甘情愿留下来。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张涛的经历便是留才成效的生动注脚。
2010年,张涛辞去上海的工作来到临淄,在企业职称规划与职业资格管理“双路径”培养体系和全区首个“博士后工作站”、全市首家“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等平台支持下迅速成长。
如今,已是“老临淄人”的张涛,也成了人才招引的“代言人”。他频繁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顶尖高校参与招聘,至今已为企业成功引进北大博士1名、硕士1名,清华博士1名。“过几天,我还要去中国药科大学招人,希望能为企业挖到更多‘好苗子’。”谈及招才工作,张涛满是热情。
天辰齐翔新材料有限公司运营七部工艺工程师于立茂同样在临淄找到了成长的沃土。2021年加入公司后,面对新工艺装置的复杂难题,他曾倍感吃力。但公司人力部门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人才制定的培养方案,让他快速实现了从“新手”到“能手”的蜕变。2024年,于立茂凭借出色的表现,入选公司与山东大学联合开办的“中高层管理干部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实现从“技术工程师”到“管理者”的转变。
今年,他牵头的12项节能降耗项目全部落地,截至9月底为公司节省资金717万元,2项方案转化为实用新型专利,1项还被作为“优秀技术经验”在公司推广。“公司给了我成长的舞台,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于立茂的话语中,满是对临淄这片土地的感恩与对未来的期许。
引才、留才之外,如何让人才持续成长、实现更大价值?临淄区给出了极具借鉴意义的答案。
2020年,临淄区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将评价话语权交给企业。“我们指导企业制定考评破格条件,突破工作年限等传统限制,同时推行‘一评两证’制度,结合专业技术人才与技能人才贯通政策,打破技能与专业技术序列壁垒。”临淄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宋伟介绍,截至目前,全区已有47家企业开展自主评价,5528人次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现人才规模与素质双提升。
在此基础上,临淄区以“齐智汇 创未来”五大行动为引擎,推动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让人才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淄博凯美可工贸有限公司与山东大学共建“新材料联合实验室”,开展新型高效缓蚀剂关键技术研发;山东一诺威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理工大学共建山东省硬质聚氨酯组合聚醚工程实验室,助推低碳环保项目建设;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共建“创新制剂联合实验室”,计划3年内推进1至2个创新药进入临床研究阶段……一个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在临淄落地生根,成为连接人才集聚与产业发展的坚实纽带。
“我们通过‘人才图谱’绘制、‘卓越人才’引育、产学研‘全链条’协同创新以及‘人才之家’营造等行动,进一步加强人才聚集,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持。”临淄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刘晓表示,未来,临淄区将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生态,让更多人才在这片热土上创新创业、实现价值,共同书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