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艳君 本报通讯员 王俏
近日,薄雾未消时,赵振文便接到了一个求助电话。是村民王春玲的来电。
“赵管事,我家院儿里的太阳能灯又不亮了,晚上出门总磕磕绊绊的,你能来看看不?”电话那端,王春玲有些焦急。
赵振文是东昌府区广平镇李海子村的一名“红邻管事”,同时也是村里第四“红邻管事”组组长,和村里其他“管事”一样,负责胡同卫生督导、“门前三包”落实。不过,对于热心的赵振文而言,村民的大事小情都在他的关注之中,“只要乡邻有需要,这个活,我就能一直干下去。”面对村民的谢意和信任,他每次都乐呵呵地用这样一句话回应他们。
“婶子,你别着急,稍微等我几分钟,我这就拿工具过去。”电话还没挂掉,赵振文已经将工具准备齐全,急匆匆地向王春玲家的方向赶过去。
走进对方家中,赵振文轻车熟路地爬上梯子,仔细检查太阳能灯的线路。“您看,这线路接头都氧化了,重新接一下就没事了。”他一边跟王春玲说话,一边熟练地剥线、接线。十分钟后,随着开关“咔嗒”一声,那盏小灯重新亮起,发出暖黄色的光亮。
什么是“红邻管事”?他们在乡村基层治理中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这一切都要从广平镇探索试点“红邻小组+多元治理”模式,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实践经验说起。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人居环境则是乡村振兴的“脸面”。然而,东昌府区部分乡镇曾面临人居环境整治治标难治本的困境——集中清理时村容焕然一新,但过后又会出现垃圾反弹、杂物乱堆问题,暴露出责任分散、群众参与不足的短板。
今年以来,东昌府区选定广平镇永兴新村大曲村为试点,探索“红邻小组”治理机制,村里划分33个“红邻小组”,每组覆盖15—20个农户,由村民自选“管事”,负责胡同卫生督导、“门前三包”落实。
该项举措取得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每名“管事”依托“熟人优势”进行常态化巡查,1个月的时间,该村乱堆乱放的现象大幅减少。随后,广平镇第一时间制定了《红邻小组基层治理工作机制》,构建“1+3+N”路径,即以“红邻管事”为支点,整合环境整治、矛盾调解、民生服务等事项,实现从“突击整治”到“长效闭环”的突破,为东昌府区基层治理创新提供了新的样本。
目前,广平镇共划分“红邻小组”600余个,实现网格全覆盖。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矛盾化解从被动到主动,政策落地从传声到共鸣……如今,东昌府区以广平镇为范例,将“红邻治理”模式向全区铺开,它的成功,不仅是人居环境内外兼修的提升,更成为东昌府区推进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创新引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