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沾化讯(通讯员 卞俊涵付兴报道)防汛抢险的救生衣整齐码放、森林防火的灭火器材分类陈列、救灾安置的生活物资储备充足……在沾化区下河乡应急综合服务保障中心,各种应急物资分区明确、标识清晰,从大型抢险设备到便携急救用品一应俱全,为保障辖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物资防线”。
“我们不仅抓实物资储备,而且着力健全各项机制。”下河乡党委书记李冰介绍,该乡建设综合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对每户群众精准定位,通过5G布控球、单兵设备和应急广播等技术手段,提升网格巡查员信息化处置能力。一旦某处发生突发应急情况,网格员可利用手机移动终端与指挥平台直接进行信息传递,实现1分钟接警、10分钟到达、15分钟内展开施救。
“过去村里遇到洪涝风雪等突发情况,只能等着上级调拨物资,现在自家门口就有储备库,遇事心里更有底了。”下洼镇卢家村党支部书记卢守国指着储备库内整齐摆放的铁锹、编织袋、应急照明设备说。作为服务周边13个村庄的“应急前哨”,这座村级储备库系统配备消防、防汛、医疗等8类63种1705件应急物资,彻底改变了过去基层应急“等、靠、要”的被动局面。
防灾减灾救灾,事关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乡村振兴全局。近年来,沾化区按照全省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部署要求,以破解基层应急“最后一公里”难题为突破口,将安全防线从城区延伸至田间地头、村庄院落,构建起全域覆盖、快速响应的基层应急保障新格局。从下河乡的体系化构建,到卢家村的精细化运营,沾化区“乡有库、村有点、户有备”应急模式真正将防灾防线推进至风险发生的第一现场,为保障群众安全筑牢坚固屏障。
在下洼镇,传统冬枣大棚多采用易燃材料构建,加之内部电气线路老化等多种因素,火灾风险隐患突出。“一旦起火,火借风势,极易在连片大棚间快速蔓延,这不仅会导致冬枣绝收,而且会让农户投入巨大的棚体设施毁于一旦,给群众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下洼镇应急管理保障中心负责人说。
面对这一现实问题,下洼镇在推进基层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中,精准聚焦大棚火灾防控,全方位加强专业救援物资配备。在常态化配备灭火器、消防水带的基础上,专门引进了适用于狭窄棚间作业的背负式灭火装置、机动灵活的小型灭火三轮车,以及与消防水源快速对接的专用设备,显著提升了初期火灾扑救能力。以卢家村为例,村级应急物资储备点不仅配齐基础消防器材,而且组建了一支10人组成的应急志愿服务队,定期举行大棚火灾模拟演练,确保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
“我们对村内每一条小路、每一处大棚了如指掌。一旦发生火情,能确保消防救援人员及时携带装备,迅速抵达现场并开展有效处置。”卢守国说。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保障,下洼镇通过织密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将火灾等风险隐患消除在了萌芽状态,为冬枣特色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筑牢了安全屏障。
“安全无小事,防灾减灾救灾永远在路上。我们将持续优化应急物资储备布局,深化科技赋能与应急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基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让应急保障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为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沾化区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李方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