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白文斌
近日,初冬的寒意笼罩田野,茌平区信发现代农业产业园的玻璃温室内却温暖如春。在这里,鲜红的草莓垂挂在立体苗床间,宛若精致的红灯笼,工人正熟练地进行分拣、打包,准备将草莓发往全国各地。这是今年初夏种下的苗子结出的第三茬果了。“全年结果不断档,月月能吃草莓”,这正是现代农业科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大棚里,一眼望去,绿意盎然。一垄垄草莓苗不是长在地上,而是住进了三层高的“楼房”。鲜红的果实从叶间垂下来,像一个个小灯笼,和棚外光秃秃的冬日景象完全是两个世界。
“我们通过科技创新,将土地和阳光都用到了极致。”草莓生产部主任刘哲打了个比方,“原来一亩地只铺一层‘地毯’,现在咱盖成了三层‘楼房’。”这150亩地,经过技术改造,种出了过去600亩地的效益。
更神奇的是,这里连草莓生长的“时间”都能调控。通过温室恒温和LED灯精准补光,草莓长得快、结果早。别处的草莓大多还在长叶子,这里的第三批果子已经熟了。
“大批量的草莓上市得等到明年春天,而我们的草莓能够实现四季供应。”刘哲笑着说,“这个时间差,就是我们的效益所在。”在这里,草莓的生长周期最短能压缩到50天,靠着“人无我有”的时间差,在市场上占尽了先机。
这场变革的源头在育苗车间里。这里看不到泥土,苗子都长在立体苗床上。阳光不够了,有LED灯来补;水分和营养,通过一根根细管,像给婴儿喂奶一样,精准送到每一株小苗的“嘴边”。
而真正的“大脑”是一套智能温控系统。它能让草莓苗在移栽前,就提前完成花芽分化——这好比让小苗在“上学”前就提前学完了课程,一“毕业”就能结果。这正是草莓能错峰上市的“独门秘籍”。
高效的育苗工厂不仅自己用,更成了带动周边发展的“发动机”。眼下育苗中心的40万株种苗,明年就能变成1200万株生产苗。“除了自己用500万株,还能多出700万株卖给周边农户。”刘哲翻着订单,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你看,这是明年6月的订单,甘肃的客户订了30万株,青岛平度的客户订了60万株,咱们聊城本地的客户订了300万株!”
从前农业是“靠天吃饭”,如今变成了“知天而作”。科技,正让这片土地迎来一个又一个红火的丰收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