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郑莉 通讯员 李万玉 报道
本报威海讯 每天下午5点,威海经开区西苑片区长峰邻里市场总是人声鼎沸。市场二楼,贺家记龙虾店店主贺伟正忙活着招待客人。今年5月,贺伟将他的龙虾店从四方路搬至此处,这一举动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
“忙得够呛,人流量太大了,这里跟我印象中长峰市场完全不一样,环境、客流、管理……啥啥都变好了。”贺伟坦言,搬迁不仅带来了营业额翻倍,更推动了他的小店向规范化餐饮公司蜕变。
同样忙并快乐着的,还有海鲜加工店店主刘金辉。长峰农贸市场更新后,引入的海鲜加工业态成为吸引客流的一大亮点。游客们左手在市场购买鲜活海产,右手即可交由市场内店铺进行加工,这种便捷体验深受游客欢迎,使长峰邻里一度成为旅游攻略中的热门目的地。今年以来,长峰邻里客流量已突破130万人次,营业额同比增长5倍。
“城市更新不仅要‘建起来’,更要关注可持续性。”经开区建设局二级专员宋敏表示,接下来经开区将通过政策性引导,进一步提升商圈品质,实现优质低价服务群众的目标。
与长峰邻里一路之隔的韩乐坊片区,作为经开区首批城市有机更新实践区,其发展活力同样显著。据相关平台数据统计,超过15%的来威游客在预订住宿时会优先选择靠近韩乐坊的区域,今年旺季单日游客量最高突破15万人次,并成功入选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
紧邻韩乐坊片区的九龙河片区内,威新瑞璟小区的业主们近期迎来了交房日。这个建在低效用地上的高品质住宅项目,凭借其优秀品质备受市场认可。“就像走在画里一样,特别是这边的绿化,真的是一个‘花园小区’。”业主安琼说。
聚焦未来人居需求,经开区还在该片区试点建设第四代住宅产品,通过“空中庭院+垂直绿化”营造生态居住体验,目前意向客户占比已达20%。
城市的“面子”光鲜亮丽,“里子”也要稳固扎实。今年,经开区启动了香港路排水及自来水管道综合改造工程,将2600米道路的雨水管道由单侧布置优化为双侧,并增大管径,全面提升排放能力,同时更新老旧供水管道,保障供水安全稳定。
为避免碎片化改造,经开区探索“连片更新+文化挖潜”模式,注重整体功能提升。利用低效用地整治腾退的空间,已新建中小学3所、普惠托育机构6处;利用城市边角地、空闲地,建成口袋公园12处、幸福海城市驿站7处,将微小变化融入城市角落,织密全龄友好网络。
经开区还重点关注“一老一小”的幸福,今年重点推进适老化改造,并构建了11个儿童友好15分钟生活圈,将三大更新片区及其连接区域有机融合,实现全域整体更新和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