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山东 > 正文
   

东营市河口区:以人为本科技赋能绿色发展

2025-10-14 07:58:03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秋风送爽,硕果满枝。一幅关乎民生福祉与绿色发展的崭新画卷正在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徐徐展开:今年1—8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4%;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8%;1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稳定运行;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5.5%………一组组数据,彰显了全区经济发展的强大韧性。

  今天,我们深入河口区建设发展一线,看百姓的“身边小事”如何成为区域的“头等大事”,探寻科技如何点“碱”成金,唤醒沉睡的盐碱地,以及绿色能源如何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这些图景,共同勾勒出以人为本、科技赋能、绿色发展的河口新答卷。

  打造绿色能源新标杆

  向新质生产力要增长新动能

  盐碱贫瘠的“不毛之地”如何焕发生机?在辽阔的军马场腹地,东营市河口区军马场50万千瓦光储一体化项目将1.2万亩盐碱地覆盖上鳞次栉比的高科技光伏矩阵,书写着绿色转型的篇章。昔日的贫瘠之地,如今已成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生产基地。

  该项目年发电量8.15亿千瓦时,可满足约90万户普通家庭一年的用电需求,为创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先行区注入了强劲动能。河口区抢抓“双碳”战略机遇,将新能源产业作为绿色转型和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关键抓手。

  “项目交流侧装机500兆瓦,直流侧装机600兆瓦,线路全长18.03千米。年平均发电约81506万千瓦时,年平均等效利用小时数为1358.4小时,年平均可节约标煤24.5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82.32吨、烟尘排放量17.93吨、氮氧化物(以NO2计)排放量123.89吨。”新华丰鲁(东营)新能源有限公司工程部负责人汤超然说。

  据了解,东营市河口区军马场50万千瓦光储一体化项目位于孤岛镇,占地12000亩,总投资29.8亿元,主要产品为新能源绿色电力。项目由军马场集团与中国核工业集团子公司济南江瑞新能源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开发建设,从开工建设到全容量并网历时8个月时间,是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首个开工、首个并网投产发电项目,创造了东营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新速度。

  “项目的建设有效助力集团高质量发展,成功打造出具有中核特色的一流绿色产业,同时为地方能源转型、绿色发展贡献中核力量。”汤超然表示。

  近年来,河口区坚持以新能源产业为战略引擎,全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速鲁北光伏项目海域审批进程,全力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示范工程。立足战略前瞻性,启动“十五五”风光资源摸排工作,初步规划布局包括沿海滩涂光伏产业带、近海风电集群、内陆农光互补示范区三大板块,同步开展新型储能、氢能制备等前沿领域可行性研究,为中长期能源转型奠定项目储备基础。截至目前,全区新能源发电装机容量突破294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100%。2024年年发电量达42亿度,绿电覆盖率达100%。

  未来,河口区将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始终锚定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双赢。

  让非遗浸润城市肌理

  融入城市发展

  走进东营市河口区图书馆,一处新落成的空间成了当之无愧的“人气王”——非遗美学自助体验空间。琳琅满目的非遗材料包陈列在架子上,打开手机扫描材料包旁的二维码,对应非遗项目的高清教学视频即刻显示在屏上,传承人化身为“云端导师”,将复杂的技艺拆解为清晰易懂的步骤,从工具使用、核心技法到创作窍门,一一娓娓道来。

  近年来,河口区梳理资源脉络,全面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深入推进“非遗”项目挖掘保护和申报工作,全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据了解,河口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50人。自2022年开展“非遗工坊”评选工作以来,共评选公布区级“非遗工坊”19处,其中市级“非遗工坊”5处。

  河口区的非遗保护不仅停留在传承层面,更注重创新与发展。通过举办非遗展演、进校园、进社区等活动,让年轻一代近距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面塑使用的面材取自黄河三角洲地区特有的优质面粉,经过防霉、防腐、防虫等工艺加工而成……”近日,在一堂面向中小学生开设的公开体验课上,河口区黄河口杨氏面塑代表性传承人杨梅向学生介绍杨氏面塑的制作工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走进课堂,教授沉浸式文化体验课,让校园成为非遗传承体系中的重要场域。

  除此之外,河口区结合现代文旅产业,借助槐林赏花季活动,开发非遗体验游、文创产品等,使非遗焕新,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开展河口区“山东手造”进景区、“山东手造”非遗文创产品展等区级展览展示活动,举办剪纸、面塑主题非遗艺术展览等。

  从“小众传承”走向“大众共享”,河口区正将越来越多的非遗变为可消费的文创产品、可体验的生活方式、可展演的文化景观,让非遗融入城市肌理,成为当代生活的文化底色。

  “一刻钟生活圈”激发消费新活力

  在东营市河口区六合街道河安社区商业街,一到下班点,这里就人头攒动,供销宜家生活超市、火锅店、零食店等一应俱全,辐射周围多个小区的“一刻钟生活圈”以实实在在的便利,为居民日常生活增添了别样烟火气。

  河安社区成立于2009年,下辖春和、夏安、秋丰、冬瑞4个住宅区和一条商业街,服务1.5万居民。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按照“一社区一圈”便民服务格局,量身定制“一圈一策”方案,系统打造了集暖心驿站、公益市集、幸福超市、幸福食堂、红色联盟和便民导引系统于一体的“河安幸福一条街”。

  “之前买菜买水果还得开车出去,现在下楼步行5分钟就有大型超市,朋友聚餐也是楼下饭店随便选,太方便了!”刚在超市买完菜出来的社区居民刘鑫说。步行15分钟内,不仅能解决买菜、吃饭、理发等日常需求,还能享受养老托幼、文化娱乐、健身休闲等高品质服务。

  如今,在河口区,这样的“一刻钟生活圈”陆续成为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激发社区消费潜力的重要载体。其消费新场景的精心打造实现了居民生活便利性与品质感的双重飞跃,为消费增长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以河安社区、河阳社区和兴河街商圈等为代表的便民生活圈建设,通过科学规划布局、丰富商业业态与智慧化升级,成功将居民的“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为区域消费市场注入新动能。

  近年来,为完善城市商业服务体系,提升城市形象和增强居民幸福感,河口区努力打造集聚式、街坊式等不同形态的“一刻钟生活圈”,满足居民消费需求。构建了多层次商业服务体系,不仅配备连锁超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等基础业态,还设置了银行网点、医疗机构、公立幼儿园和公交站点等公共服务设施。更引人注目的是,通过改造社区棋牌室建设的“暖心驿站”,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便捷服务;常态化开展的公益市集促进了商户居民互动;与品牌超市合作成立的“幸福超市”联盟,有效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让社区更加智慧、宜居、和谐。

  “我们精准对接居民生活需求,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餐饮、购物、娱乐、医疗、教育等多种服务设施集中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不仅提升了居民生活便利性,也激发了社区内部消费需求。”河口区商务局党组成员、区商务综合服务中心八级职员麻景光说。

  从功能齐全的文化社区,到香味扑鼻的社区食堂,再到深入街巷的“烟火”服务点,“一刻钟生活圈”如涟漪般扩散开,将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紧密串联。河口区以一个个“小切口”,推动着服务民生的“大工程”,让居民日常生活更加便利的同时释放内需潜力,助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盐碱地 书写新“金色传奇”

  在东营市河口区海山家庭农场,农场主崔海山正组织工人进行玉米收割工作。崔海山是来自安徽的一位种田大户,2020年起开始到东营市流转土地种田,规模由最初的3000亩发展到10000余亩。

  清晨时分,田间机器声连绵不断,在阳光的照耀下,金色的玉米穗饱满且低垂,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穿梭,机手们娴熟地操控着设备。在机器的轰鸣声中,一排排高大的玉米秸秆被整齐切断,金黄的玉米棒被精准收入机舱,田埂旁的工人则忙着将玉米装载上车,田野中呈现出一片丰收且忙碌的景象。

  “春天白茫茫,夏天雨汪汪。十年九不收,糠菜半年粮。”几十年前,一首民谣道尽了盐碱地上农民靠天吃饭的辛酸。河口区近邻渤海,地处黄河最下游,土地盐碱化程度最高。

  盐碱地上如何种出丰收粮?探索之路从未停歇。近年来,河口区大力实施片区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项目。采取暗管排碱模式进行治理,配套完善盐碱地气象综合监测系统、盐碱地土壤多参数自动监测系统、盐碱地虫情信息监测系统,根据作物生长需求、土壤墒情及环境因素,动态采取农业措施,提高盐碱地改良效果。通过完善灌排设施、平整耕地等,改善灌溉、生产条件。同时施用有机肥,改良培肥土壤,提高耕地地力,使其成为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宜机作业的稳产增产田。

  “经初步测算,改造地块外排水含盐量由传统淡水泡田压碱模式的15‰提高到30‰,治理成效明显提升。目前,全区已完成3.17万亩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河口区水利局局长陈万来介绍。

  盐碱地改良为土地增添了生机,增加了效益。在此基础上,河口区招引实力雄厚、产业配套、管理先进的企业、家庭农场、合作社进驻开发,吸纳周边村民“离农务工”,进而带动土地快速流转,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与财产性收入同步协调增长,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土地经营规模化、效益最大化。

  同时,河口区不仅将种业创新视为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的关键抓手,更是积极推动盐碱地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大力开展耐盐碱新品种选育工作,并积极推广耐盐碱新品种种植。

  如今,在河口区,盐碱地改良化解了种田“靠天收”的风险,让种田大户越种越顺心,越种越有盼头。大户种粮有信心,农业丰产有希望。接下来,河口区将坚持改良利用结合、增产增效并重、生产生态协调,以创新盐碱地改良利用模式,拓展盐碱地增值空间,变昔日“万亩荒滩”为今朝“沃野良田”,向着乡村全面振兴美好未来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山东公布省级零碳园区创建名单
 
0
 
 
 
 
推荐资讯
云销雨霁海盐田
云销雨霁海盐田
“金蝉树”上苹果红
“金蝉树”上苹果红
聊城三十里铺镇:小锦鲤“游”出亿元大产业
聊城三十里铺镇:小锦
济宁育企强链“双赋能”激活力
济宁育企强链“双赋能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