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沂市平邑县流峪镇通过推行“四化”治理模式,实现了12345热线工单、万人诉讼率、治安案件逐年下降,群众满意率持续上升,社会治理水平呈现出“三降一升”可喜局面,为乡村全面振兴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阵地建设标准化
进一扇门,解千家事。步入流峪镇综治中心,家事调解室、心理疏导室、网格化服务室、速裁法庭等功能空间布局清晰、一应俱全,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处理着各类民生事务,忙碌又有序。

“我们本着物理整合、功能聚合、服务融合原则,规划了三大功能区,不仅要做群众有呼必应的倾听者,更要打造快速响应的标准化矛盾调解阵地。”镇综治中心专职副主任张洁向记者介绍,该镇以聚焦“知民意、解民忧、纾民愿、暖民心”为目标,全力推动矛盾在镇域内化解。同时,在村级设立“说事亭”“议事堂”“峪事即办”调解室39个,真正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良性运转,确保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纠纷有人管、困难有人帮的服务。
今年以来,流峪镇综治中心整合镇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信访办、12345热线办等部门力量,科学划分矛盾受理、多元化解、指挥调度等功能区域,形成了矛盾纠纷和信访诉求“一窗受理、分流交办、调处化解、结案审核、监督回访”的高效闭环管理模式。
矛调机制规范化
流峪镇畅通村居摸排、线上受理、部门转办、上级交办和群众来访等全渠道受理工作机制,将问题线索统一汇总到综治中心,通过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线上平台分流交办。同时,明确首个接件单位或个人为“首问责任人”,负责全程跟踪解决。
该镇明确线索受理部门、工作区、村居或具体专职调解员,启动“15分钟响应、24小时处置、72小时办结”快速处置机制;超时未办结的,由镇政法委员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协同推进,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化解。确实无法调解的,根据“法治路线图”引入仲裁、诉讼等法律程序。
同时,该镇还健全了周会商、月调度的风险预警机制。每周由分管领导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召开矛盾纠纷会商会,分析研判存在的风险点,提出解决方案。月底,镇党委书记集中调度工作推进情况,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确保及时掌握,推动群体性问题和疑难事项平稳化解。
解纷手段多元化
阵地有了,机制顺了,如何实现多元化解纷?流峪镇从12345热线办、派出所、司法所等5个常驻部门和镇妇联、民政、乡建等10个轮驻单位,抽调20名业务骨干进驻综治中心,全天候接受群众信访、解决百姓诉求。该镇还专门成立“峪事好商量”品牌调解室,安排12名农村工作经验丰富、热心调解工作的人员组成专职队伍,不定时进村入户化解纠纷。

“对镇里的调解结果,我们两家都很满意。”在地平庄村,记者见到了72岁的村民刘庆松。由于邻家的大树影响到自己的农作物生长,老人通过12345热线反映到镇里。热线办在接到老人诉求后,第一时间组织调解员、工作区、村委会、国土、行政执法部门和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最终双方握手言和。“在农村,没有什么不可弥合的矛盾,只要处理得及时得当,一般都能在第一时间化解。”镇热线办主任王岩补充说。
该镇还发动村“两委”班子、网格员、红白理事会成员,以网格为基础、工作区为单位,分片包户调解,确保邻里纠纷家门口反映、家门口协商、家门口解决,保障了矛盾吸附在网格、解纷在一线的多元调处。
创新激励精准化
以奖惩促工作,以工作定奖惩,流峪镇持续落实精准激励机制。

针对骨干矛调队伍、专职调解员、多元解纷队员,实行效果评价,在评先树优、职称评定等方面予以照顾;评价差的,在镇内通报批评,直至调离岗位。对于专职网格员,则实行“积分制”激励,成绩突出者在党员发展、村“两委”干部纳新等方面优先考虑。
截至8月底,流峪镇共受理热线工单784件、诉讼案件452件、治安案件67起,同比分别下降23.59%、2.8%、28%,工单满意率98.29%,较去年上升3.4个百分点。
“峪事好商量,商量办好事。”流峪镇党委书记李中文表示,随着工作的深入推进,“峪事好商量”品牌影响力日渐增强,矛调理念也越来越被群众广泛认同。
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闫春秀 通讯员 张洁 陈寒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