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0月15日讯(通讯员 侯思予)近年来,银山镇聚焦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立足镇域资源禀赋,通过盘活闲置资产、深耕市场需求、创新养殖模式,成为东平县首个吊水鱼养殖基地,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特色兴渔、效益惠民”的发展新路,为区域渔业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为确保吊水鱼养殖模式落地见效,银山镇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科技赋能”的原则,构建现代化、集约化养殖体系。基地建成4座总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的连体阳光棚,配套40个8米规格的养殖桶、2个直径8米的蓄水池,总养殖水体达700立方米,为鱼类“瘦身排毒”提供稳定清洁环境;配备4套包含供氧、排水、竖流沉淀器、微滤机、臭氧处理的循环水设施,实现养殖用水高效净化循环,从源头守住生态养殖底线。在智能装备方面,基地全面搭载智能水产养殖系统,覆盖自动增氧、精准投喂、水处理控制等功能,大幅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养殖精细化水平,确保养殖全过程可控可追溯。
作为特色养殖核心,吊水鱼(又称“瘦身鱼”)通过科学暂养实现品质升级——成鱼在清水环境中经过20至25天无饲料药物暂养,借助流水刺激加速脂肪代谢、土腥味降解与药物残留排出。经检测,完成吊水的花鲢肌纤维直径缩减至普通养殖鱼的80%,胶原蛋白含量提升15%—20%,游离氨基酸总量增加12.6%,泥腥味物质残留低于检测限值,市场价格也从每公斤14—20元升至19—24元。按照规划,基地未来一年可完成18个养殖周期,处理成鱼约300万公斤,预计年销售额达5700万元,纯利润约360万元,为镇域经济发展与群众增收开辟了新渠道。
银山镇将围绕做大做强特色养殖产业的目标,与泰安瑞轩渔业有限公司深化合作,全力打造北方最大吊水养殖基地,持续以生态渔业为笔,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