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本报记者刘春杨本报通讯员张越赵书腾
存栏量从巅峰期的350万只滑落至10.7万只,“千年鸽乡”的肉鸽产业一度面临严峻挑战。“咕咕”啼鸣中,如何重燃人们的养鸽热情?平原县以精准扶持、全方位服务汇聚“新鸽农”合力,带动肉鸽产业走向“链式发展”。在庭院鸽棚与现代化车间之间,小鸽子正挥动翅膀,飞出一条带动千人就业、年总产值4000余万元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鸽乡沉浮,产业遇瓶颈
平原县的养鸽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明朝中期形成规模。现代肉鸽养殖产业兴起于1988年,巅峰时期全县有800多个村庄几乎家家户户养鸽子,存栏量最多时达350万只。喂鸽子、玩鸽子是很多平原人的儿时乐趣。
相比其它畜禽,鸽子也更好养。母鸽产蛋后可自孵、自育雏鸽,人工成本低,而且养殖密度小、生长速度快、抗病和适应能力强。王庙镇兽医站站长姚桂田介绍,刚出壳的雏鸽体重只有20克左右,哺育25天可达500克,“鸽子的粪便气味污染也小,大多为干粪,腐熟后还可作为优质农家肥。”
30余年时代变迁,平原鸽子的养成之路也经历了一些波折。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肉鸽、观赏鸽、信鸽存栏总数约10.7万只,存栏量200对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15家。受品种落后、从业人员年龄结构老化、规模养殖技术低等因素影响,鸽子养殖逐渐萎缩,产业发展遇到单体存栏量少、缺少龙头企业、深加工程度低等瓶颈。
面对问题,平原县畜牧业发展中心前往河南省舞钢市、宁陵县和聊城莘县等地,考察学习肉鸽产业发展经验。“我县肉鸽养殖产业有良好基础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只要瞄准规模化、现代化目标,加大培植力度,就能成为助力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引领群众致富增收。”在考察成果总结会上,平原县副县长刘连峰斩钉截铁地说。
很快,平原绘出发展肉鸽养殖的“路径图”——做大群体、做好服务、做强龙头、做优品质、做出亮点。通过制定鸽产业发展规划、整合政策和资金、细化全流程服务保障等举措,促进鸽产业实现规模升级,从“养殖单一环节”向“三产融合发展”跨越。
一鸽联万户,孵出“金元宝”
一直在天津打零工的刘建臣,去年回到老家平原县王庙镇刘新环村。年近花甲,落叶归根的念头越来越强烈,但让他下定决心结束“津漂”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创业养鸽子。
听说同村的养殖户刘胜宝,靠养鸽收入不少,“在家搭个鸽棚就能挣钱,还能照顾老人,比在外面打工强!”刘建臣决定向刘胜宝取经并开始试水。他在自家后院搭建了300余平方米的鸽棚,买了600对种鸽,总花费5万余元,生意就此铺开。
比起刚入门的新手,63岁的刘胜宝可谓行家,他已经养鸽20年了。在刘胜宝家的鸽棚,一只只鸽子“咕咕”聊着天,有的住着鸽笼“小单间”,有的放养在网兜围起来的“大宅院”。“我总共投了20万元,1000对种鸽循环孵化,每隔5天卖200只,一年纯收入能有10万元。”刘胜宝的话语之中全是满足。而他的“徒弟”刘建臣,养鸽仅仅一年就回了本,更是喜出望外。
有事做还累不着,有钱赚更有奔头。这让人羡慕的好日子,得益于县里的好政策。
恩城镇梁庄村的生猪养殖户吴雪刚,为增加收入将一栋猪舍改造成了鸽舍。“转型”中,吴雪刚得到了畜牧技术人员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从种鸽进场、乳鸽脱壳到出栏,我们在疫病防控、饲养管理、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各方面,都会手把手地指导。”恩城镇兽医站站长张雷说。
为破解养殖户资金难题,平原县还创新“农政银担”合作机制,推出“云禽贷”专项贷款,让金融活水精准滴灌。
在平原,像刘胜宝、吴雪刚这样的养殖户现在已有305家,年出栏肉鸽200万只,散户人均年收入达8万元。按每只10至20元市场售价计算,年交易额突破2000万元。
小鸽子变身“金鸽子”,“飞”出了大效益。以家庭农场带动周边农户,政府提供种源、技术、销售全链条服务,如今,这种“一鸽联万户”的产业格局已在平原县逐步成型。
链式发展,鸽业振翅正当时
乳鸽营养价值高,素有“一鸽胜九鸡”的美誉,国内市场近年来出现乳鸽、鸽蛋消费热,且市场正从大中城市辐射到县乡村。鸽产品已从饭店宴请“飞”入百姓餐桌,消费者认可度高,需求量大,肉鸽养殖收益稳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10月15日,在德葆宏食品有限公司的车间内,达到出栏标准的乳鸽经过宰杀、清洗等工序,成为“白条鸽”,将销往北京、上海、广州及东三省等地。“鸽产品需求增长,政策扶持力度大,大家的养殖热情也高,收购不用愁。”加工厂负责人田雨的生意也是越来越好,今年对设备进行了升级,年屠宰能力达到1000万只以上。
“我们不仅有众多养殖散户,还发展了鑫成鸽业、蓝天鸽场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涵盖加工、屠宰、销售的链式鸽产业,年总产值可达4000余万元。”平原县畜牧业发展中心党总支副书记邱长伟说。
头雁领飞带民富。乡镇村干部也在利用本县优势,创新肉鸽养殖思路。“我们有人、有地方、有技术,把养鸽这笔账算好,就能为村民办更多实事。”王庙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孟祥雷表示,借助有闲置土地和养殖技术的优势,他们正在探索可复制的“政策资金+村集体共富公司+专业养殖户”的特色养殖模式,在占地面积、投资规模等方面实现标准化,从而帮助更多村民增收致富。
借势鸽乡,紧握商机。两年来,平原县通过资源整合与机制创新,高效盘活农村闲置土地,为肉鸽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筑牢用地根基。这一产业模式的落地见效,不仅破解了小农户分散养殖的瓶颈,还带动100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释放出强劲的社会效益。
“持续推动鸽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仍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县畜牧业发展中心畜牧站站长李绪卫表示,将成立肉鸽产业协会,以点带面、示范引领,打造“庭院经济+规模养殖”双轨模式,让平原的“和平鸽”真正成为群众的“致富鸽”。
再有几个月,一年一度的“平原·恩城鸽子会”又将启幕。这个传承500余年的独有文化品牌,以鸽为媒、以鸽会友,与正在蓬勃发展的鸽产业比翼双飞,共同引来八方客商,繁荣一方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