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G全媒体记者 苗春雷 唐寿锐 摄影报道
和煦的阳光,泼洒在莱州朱旺中心大街461号。红砖典雅庄重,红旗高高飘扬。
这里是西海地下医院展览馆。一拨接一拨的游客来到这里,汲取精神力量。
“地下医院是莱州人民的伟大创举,是抗战史上一枝奇葩”“地下的太阳,永远的丰碑”……步入展厅,一张张照片、一份份史料、一件件文物,将大家的思绪带到那段烽火连天的峥嵘岁月。
在抗战最艰苦的1942年,西海军分区卫生所化整为零,疏散在掖县、掖南县、招远(南)、平度(北)四个地区40多个村庄的地洞地道里,成立了名副其实的地下医院,使近2000名伤病员恢复健康,重返抗日前线,在敌后战场上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
“西海地下医院是胶东地区波澜壮阔的抗战史上的伟大创举,集中体现了胶东军民因地制宜的创新精神、顽强不屈的斗争意志和团结一心的鱼水深情。”莱州市委党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秋良说。
如今,西海地下医院的故事被广泛传颂,“地下的太阳”焕发出新的光芒。
转移地下 开挖地道
展厅里,一个巨幅沙盘重现了西海地下医院当时面临的形势。林立的炮楼、如网的公路之间,一面面屹立的红色旗帜,标志着地下医院所在之处。
“抗战最艰苦的阶段,日军在全县先后设置十几个据点,像囚笼一样统治着掖县人民。西海地下医院就处在这严密的囚笼之中,在敌人眼皮子底下生存两年之久。”莱州市委党史研究中心党史科负责人郑爱媛说。
大泽山区抗日根据地,是出入胶东半岛的咽喉要地。但在日伪军的包围、封锁、扫荡、蚕食之下,根据地被挤压成一块南北一条山脊、东西约2.5公里的狭长地带,甚至到了“一枪就能打穿”的险境,斗争形势空前残酷。
在严峻形势下,胶东军区西海军分区决定,将军分区医院从大泽山区迅速转移到掖县,分散、隐蔽地开展战时救治工作。1942年11月,卫生所转移到掖县,设立王门、西北障、朱旺、南掖、南招5个医疗区,辐射40多个村庄,在各村地洞中隐蔽开展工作。
其中,中心医疗区位于王门,主要收治重病号伤员。朱旺医疗区和西北障医疗区属于绝密区,离敌人据点最近的地方不足5里,南掖医疗区则救治一些轻伤员。
为了提前做好准备,掖县和掖南两县县委提出“村村有地洞、个个能住人”的要求,在卫生所工作人员和伤病员还没转移至村之前,便对群众进行了爱国教育,发动群众,深挖地洞。
党员、民兵骨干上去了,妇救会、青抗先争先恐后,全家同挖、父子同干、夫妻争先的情景到处可见。
“弯弯曲曲的坑道,只靠一盏马灯或油灯照明,灯光如豆,什么都模模糊糊。洞内狭小,人在里面直不起腰,甩不开膀子,只能一点一点地往下抠,要是碰上石头或硬土质,半天也啃不下一筐土。手磨破了、裤子磨烂了,大家仍坚持拼搏着。”时任西海军分区卫生所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的刘子坚在《西海地下医院》中回忆道。
经过不懈努力,挖洞任务胜利完成。其中,西障郑家村党支部发动党员、军属50多人天天晚上挖地道。先后挖了6条地道,长800多米,可容纳二三百人。王门村最大的一个地洞,长500米,设10个病房,可容纳60余人。
就这样,在两掖(掖县、掖南县)县委和各村党支部大力支持下,卫生所党支部构建起庞大的地下医疗体系,“地下医院”的名字在西海地区抗日军民中秘密传开。
克服艰难 精心救治
蜿蜒的地道,低矮的地洞,昏暗的光线……展览馆复原了当年的“地下病房”,再现了医护人员精心救治照顾伤病员的场景。
在血与火、生与死的艰苦斗争中,在直不起腰又阴暗潮湿的地方,医护人员和伤病员充分发扬革命乐观主义和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躲过一次次“扫荡”,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
缺医少药是地下医院前期最大的困难。地下医院建立制药室,自力更生,土法制作,利用中草药制成各种膏药和药酒,还做急救包、蒸馏水、注射液和简单的医疗器械。比如,注射和麻醉药的配置必须用蒸馏水,在缺少蒸馏水的情况下,医护人员用冰雹水试配了葡萄糖注射液并在自己身上注射试验,结果副作用很大,发冷发热,又吐又泻,病了四五天。后在一本化学书上看到蒸馏器的原理和图样,找打“洋铁”的工人做了一个蒸馏器,经过反复试验,才获得成功。
由于医院建在地下,伤病员想呼吸新鲜空气,有时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有一次,在一个小地洞里,由于气眼还没挖好,空气稀少污浊,伤病员们憋得两腮发红。医护人员找来一个钻水眼的大铁钻,轮流着向洞顶上钻气眼,坐着钻、跪着钻,连续干了三天,终于钻通一个茶杯口大的气眼,让伤病员能够吸着新鲜空气。
在地道里,换药也是细致活。为了防止掉落的沙土沾染伤口导致伤势恶化,护理人员只好分工配合,一边撑起遮挡布,一边为伤员清创换药。在对重伤员清理伤口时,医护人员每次帮他们翻身都会轻轻地按摩以减轻疼痛。
在战争年代,通过组织生活进行政治气节教育,既是保障地下医院生存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团结一心凝聚力量的有效方式。卫生所党支部定期开展组织生活,同时进行政治气节和艰苦奋斗教育,树立全心全意为伤员服务的思想。
“我们是从这样一个艰苦道路上走过来的,我们要永远保持这种蔑视困难、不怕艰险的革命精神。”时任卫生所护士长的王利华在《我在地下医院的日日夜夜》中回忆说。自1942年11月迁移掖县,至1944年深秋重返大泽山,在这两年的时间里,医务人员进行着特殊方式的创造性医疗护理工作,伤病员在黑暗潮湿的地洞里与伤病和死神抗争,书写了胶东地区波澜壮阔抗战史上的又一伟大创举。
“西海地下医院采取分散、隐蔽救护模式,安全提供医疗保障长达两年,使近2000名子弟兵重返战场,为祖国卫生事业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创造了战时医疗史上的奇迹。”王秋良说。
军民鱼水 生死相依
展览馆的地下,一面土坯墙上,三行大字格外醒目:党的领导是定海神针,人民群众是铜墙铁壁,军民同心是胜利之本——这正是西海地下医院完成救治任务、最终走向胜利的“关键密码”。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人民二字,刻在了心中,融入了血脉。
在长期的相处中,医护人员都甘心当群众的儿女,挤时间为群众劳动,帮助房东挑水、扫院子、看孩子,农忙季节帮助群众抢收抢种,与群众结下了鱼水之情。军分区卫生所不仅接收部队伤员,还为不少根据地群众免费治疗,谱写了胶东军民团结一心、血肉相连、共同抗敌的光辉篇章。
听党话,跟党走。人民群众与党和军队心心相印、生死相依。
1943年5月28日,日伪军在奸细的指引下,对穆家庄子、邱家、刘家三个村庄进行袭击清剿,抓走伤病员和护理人员12人,枪杀1人。同时,对三个村庄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拷打逼供。大家被打得皮开肉绽,有的甚至被打成残废,但为了保护八路军伤病员,至死也没有说出地洞位置。
子弟兵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面对侵略者同仇敌忾、不畏强暴,面对困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军、地党支部组织群众开展战时救护和对敌斗争,充分展现了强大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基层党支部组织群众提供了典范。
“我们依靠地洞,更确切地说是依靠人民,不但躲过了敌人的追杀,而且完成了大量的伤员治疗任务,当地人民誉称我们卫生所是‘地下医院’。”时任西海军分区卫生处处长兼卫生所所长的王一峰在《回忆地下医院》中说。
“我们卫生所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能够在敌人眼皮底下胜利完成治疗任务,使上千名伤病员恢复健康重返抗日前线,靠的是什么呢?靠的是掖县人民对子弟兵无限的热爱和无私的援助。”时任西海军分区卫生所党支部书记、政治指导员的刘子坚在《西海地下医院》中说。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王秋良说,西海地下医院的历史和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们只有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才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永不褪色。莱州市城港路街道朱旺村积极发动村内老党员、退休教师等力量,组建了“红马扎”党史宣讲团,定期开展“基地讲党史”,以生动鲜活的方式讲述革命故事,让红色精神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发芽。
“先辈们的英勇事迹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将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厚植为民情怀。”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党工委书记鞠中达说,他们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脚踏实地、苦干实干,努力创造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新业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