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走进山东省巨野县营里镇,秋阳洒在杜阁村的田野上,艾草长势喜人,墨绿色的叶片泛着油光,微风拂过,带着淡淡的药香。这片经过复垦整理的土地,正用“绿色成果”书写着山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基层实践。
谁能想到,如今这片带动全村增收的艾草田,曾是零散分布的闲置地块。2019年,杜阁村在全县率先“试水”艾草种植时,不少村民心里犯嘀咕:“没种过这东西,能有收成吗?”村党支部书记领着党员干部先试种30亩,从选种、施肥到田间管理,手把手摸索技术。年底一算账,每亩艾草纯收入比种玉米、小麦多了近千元,这下彻底打消了村民的顾虑。
“最开始就170多户入社,现在合作社成员超过300户,几乎家家户户都沾了艾草的光。”合作社带头人马夫亮蹲在田埂上,随手拔起一株艾草,指着粗壮的根茎介绍,“复垦整理后,土地连片了,机械化种植、收割都方便,以前10个人干一天的活,现在两台机器半天就完事儿,成本降了不少。”
村民们的“后顾之忧”,早被村里记在了心上。为了让艾草“种得好、存得下、卖得俏”,营里镇整合财政项目资金,建起了3000平米的粗存发酵仓库和深加工车间。走进车间,几台烘干设备正运转着,新鲜艾草经过烘干、粉碎,变成了艾绒、艾条的原料。“以前收了艾草得赶紧找地方晒,遇到阴雨天就怕发霉,现在仓库能存十几万斤,车间还能初加工,每斤艾草的附加值又涨了一块多。”正在车间忙活的张景林笑着说,他家里种了8亩艾草,去年单靠卖艾草就挣了5万多。
如今的杜阁村,艾草已从“单打独斗”的作物,变成了辐射全镇的富民产业。周边村庄看到杜阁村的成效,也跟着发展艾草种植,镇里顺势整合资源,搭建起艾草产业协作平台,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共享加工车间。“杜阁村的模式能复制,关键是把‘零散地’变成了‘连片田’,把‘小农户’聚成了‘大合作社’,还打通了从种植到加工的产业链。”营里镇农业农村办公室负责人毕军平说。
金秋时节,杜阁村的艾草田边,不少村民正忙着收割最后一茬艾草。夕阳下,满载艾草的三轮车驶向加工车间,留下一路欢声笑语。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用最朴素的方式证明:小小的艾草,能撑起乡村振兴的大梦想;寻常的田野,也能种出村民的幸福生活。而杜阁村的实践,正是巨野推进片区建设、发展富民产业,让乡村全面振兴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