箢子、笸箩等曾是农村常见的家用物件。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这些产品的需求有所下降。但在惠民县石庙镇柳编彭村,很多村民依然传承着制作这些柳编产品的老手艺。
“现在遇到结婚、生孩子等喜事,很多人还是喜欢用箢子盛放喜礼,这个传统习俗也叫‘送箢子’,所以箢子的市场销路一直不错。”柳编彭村69岁的村民彭延荣说。他从十四五岁开始做柳编,至今已经50多年。
目前,彭延荣不仅在家做箢子、笸箩等柳编产品,还批发其他村民加工的柳编产品,定期到周边集市销售。
柳编彭村的得名,正是与村里兴盛的柳编产业有关。据了解,这个村的柳编产业大约从清朝道光年间起步,距今已经有200年的历史。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柳编。2021年,这个村被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
柳编彭村的柳编产品做工精细,技艺独特,主要技法有平编、纹编、勒编、砌编、缠边等。为了让柳条保持湿润状态,柳编彭村人的老辈人还琢磨出“地窨编制法”,也就是在自家院子里挖个1.5米到2米深、占地五六平方米的地窨子,用木板或苇席做顶盖。地窨只留一个小口出入。因为这种地窨子潮湿不通风,柳条始终保持湿润,柔韧性更好,做出来的柳编产品品质更佳。
“目前,村民基本不在窨子做柳编了,但村里还保存了几处地窨子,也是为了让后辈看一下老一辈人的工作场景。”彭延荣说。
2009年,柳编彭村的柳编编制技艺被列入滨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21年,彭延荣被认定为滨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柳编编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近年来,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从事柳编的人数下降,但依然有一些村民在坚守老手艺。
彭延荣说,现在各种餐具、炊具越来越丰富,但很多饭店、熟食店依然喜欢用柳编的笸箩盛放面食、肉食等产品。“笸箩透气性比较好,还能体现地方特色和乡土特色,因此受到欢迎。”
另外,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很多消费者喜欢购买柳编的筐、篮等,用于家庭收纳或装饰,也让柳编彭村的柳编产品打开了新市场。
除了柳编产品,最近几年,柳编彭村的扫帚产业也在不断壮大,目前有五六户村民从事扫帚加工,每天产量达到100多把。
今年以来,惠民县积极落实“乡村著名行动”,在乡村产业品牌宣传塑造中融入地名元素,先后以“品尝美食、品味文创、品鉴工艺品、品质工业品”为主题,开展了4期地名好品评选,共评选出171个地名好品。柳编彭村的柳编,因独特的地名文化元素,入选全县第三季“品鉴工艺品”。
惠民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景乐军表示,通过评选、推广惠民地名好品,统一授予标识,同时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大幅提升了相关特色乡土产品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