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涝季碱水漫滩,旱季白碱连片;常年风力不减,种粮种菜艰难。”这是沾化区滨海镇过去盐碱地环境的真实写照。曾经,无边无际的盐碱地,犹如一片沉寂的海洋,挑战着生命的极限。
就是这人见人愁的不毛之地,却因为一种特殊物种的繁育和发展带来了新转机,也让这片盐碱滩涂变成生金沃野。
滨海镇河北村虾农郭庆华的故事,是这片盐碱地发展变迁的一个缩影。他的经历,充满了坎坷与希望。
曾经,郭庆华和村民们像大多数农民一样,辛勤地耕耘着这片土地。他们起早贪黑,浇水施肥,希望能够收获累累硕果。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土地始终无法给予他们好的回报。
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困难打倒。在镇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他们开始尝试新的出路。他们了解到,海水养殖或许是一个可行的方向。于是,他们开始了艰难的尝试。
他们一边学习,一边实践。在不断摸索中,他们逐渐掌握了海水养殖的技术。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由于土地含盐碱量高,抽上来的海水没过多久,盐碱浓度就会升高很多,普通对虾品种在这里很难存活。
“这一次,我们真的陷入了困境。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郭庆华说。
就在他们一筹莫展的时候,滨海镇党委、政府积极联系了有关科研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为他们带来了希望。
科研人员们深入一线,实地考察,不断试验。他们与养殖户们一起,分析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创新实施“南苗北育”工程,最终成功选育出了抵抗能力更强的对虾品种,也为当地群众找到了致富增收的新路径,让几十万亩盐碱荒地变成聚宝盆。这种高盐度海水里的生存的盐田虾凭借鲜美的口感和极高的营养价值而声名鹊起。
新选育的盐田虾可以适合在盐浓度55‰甚至更高盐度的环境中进行养殖。这些盐田虾以天然海藻、卤虫、微生物为食,一年只产一季,遵循自然生长规律,足期生长,肉质紧实,口感鲜甜,自然美味,虾青素的含量是普通对虾的4-5倍,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甲壳素和钙、镁、磷、钾、碘等微量元素,是有益人体的优质高效食品,具有美容养颜和益气滋阴等功效。
“新品种的出现,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我们按照科研人员的方法进行养殖,果然,对虾的成活率大大提高。”郭庆华说。
“南苗北育”工程的实施,补全了盐田虾品牌战略的关键一环,使整条产业链更加完善。养殖户们不再受制于外部条件,而是把水产养殖的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现在,我们的虾不仅质量好,而且产量高。我们的收入也大大提高了,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好。”郭庆华笑着说。
滨海镇河北村通过发展盐田虾产业力促乡村振兴,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作用,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作用,更离不开勤劳智慧的滨海人努力奋斗的精神。
“政府是我们的主心骨。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是政府给了我们支持和帮助。”郭庆华说。
科技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科研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在面对高盐碱土地的挑战时,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术,为养殖户们研制出了适合高盐度环境养殖的对虾品种。他们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为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科研人员是我们的老师。他们教会了我们很多技术,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养殖对虾。”郭庆华说。
农民的奋斗精神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障。郭庆华和村民们在面对困难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努力奋斗。他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逐渐掌握了海水养殖的技术。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财富。
“我们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能够改变我们的生活。”郭庆华说。
因地制宜,是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滨海镇河北村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发展海水养殖业,实现了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这种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郭庆华说。
滨海镇在发展海水养殖业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突破。他们创新实施了“南苗北育”工程,精心选育出了适合高盐度环境养殖的对虾品种,为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5年,滨海镇30多万亩盐田虾预计年产量1.9万吨,综合产值超5亿元,有效带动了当地百姓增收。一片曾经被废弃的土地,如今成为了农民致富的“金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