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陶相银
本报通讯员 匙 亮 王晓根
眼下,威海南海新区昌阳河入海口处的滩涂正徐徐铺展“红绿交织”的生态画卷——红的是盐生植物翅碱蓬绽放的自然浪漫,绿的是蓝碳产业链孕育的可持续发展未来。
蓝碳,是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南海新区海岸边随处可见的盐沼湿地,正是典型的蓝碳生态系统。自2014年以来,威海组建成立蓝色经济研究院、海洋生态经济研究院,在海岸带生态修复技术研发与体系建设、海洋碳汇标准制定、方法学和交易体系开发、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领域进行攻坚。
十余年来,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的科研团队通过选育碱蓬、柽柳等70多种耐盐碱、固碳作用强且具备经济价值的盐生作物,建立5个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及种质繁育产业化示范基地,将近千亩滨海湿地打造成天然生态课堂。同时,开发出国内首个海带养殖碳汇方法学,完成中国太平洋学会团体标准《海带栽培项目碳汇计量与监测技术指南》,推动海洋碳汇纳入交易体系;完成山东省海洋养殖创新创业共同体项目“大型藻类养殖碳储量计算方法”的验收工作,为量化评估藻类养殖固碳生态效益提供科学依据。这些蓝碳领域的基础实践,从生态层面为蓝碳价值变现筑牢根基。南海新区从产业链各环节发力,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
蓝碳生态修复催生了“近海农业”——在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盐生植物种质资源繁育与开发利用基地里,蓖麻、油葵长势喜人,而这都离不开碱蓬等作物的“功劳”。“碱蓬吸收土壤中的盐分,促进土壤团粒结构形成,增强土壤通气性和水分渗透性。这使得土壤中的盐分更容易被雨水、河水的淋溶作用带走,从而有效降低土壤盐度。”威海市海洋生态经济研究院院长赵明波介绍,这些耐盐植物让昔日荒芜的盐碱地,变身如今的“丰收田”。
蓝碳作物深加工,则激活消费端价值。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将盐生作物转化为碱蓬籽油、柽柳盐汽水、不老莓果酒、三素茶等十几种蓝碳衍生产品,陆续推向市场,让“舌尖上的蓝碳”既环保又挣钱。
为从更广阔视野推进蓝碳产业发展,威海市蓝色经济研究院正在打造服务全国的蓝碳交易中心。如今,一条以生态修复为基础、以海洋新兴农业为方向、以蓝碳及衍生品产业化为延伸,贯穿“生态保护—碳汇增量—经济收益”的蓝碳产业链,已在南海新区逐步完善,形成海岸带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威海经验”。目前,这一经验已复制推广至烟台渤海湾、青岛胶州湾、潍坊小清河入海口湿地,以及浙江苍南、嘉兴海盐的生态海湾建设实践中,为更多地区的蓝碳产业发展提供了可借鉴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