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 郭卫东) 近日,走进牡丹区李村镇朱庄村农业示范基地,一排排整齐排列的蔬菜大棚映入眼帘。大棚里,村民们干劲十足,忙着拆分芹菜苗、下土栽植,现场一片紧张有序的劳作景象。   为保障芹菜品质,朱庄大棚选用“津南实芹”等优质品种。“我今年承包了160多个大棚,芹菜长势很好,80天左右就能上市。我们还安装了智能温控和滴灌系统,根据芹菜生长需求精准调控温湿度和水肥,亩均产量比传统种植提高20%,亩产最高达1万斤,产品销至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等地,预计总产值150万元左右。”种植户熊立景介绍。   芹菜种植不仅让土地产出效益大幅提升,更带动了村民就业。68岁的朱庄村民朱爱莲,每天在大棚里负责除草、浇水,每月能拿到2600元工资。“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不耽误照顾家里,比外出打工方便多了。”据了解,当前芹菜大棚已吸纳30余名村民就近就业,人均月收入超2500元。   近年来,李村镇依托区位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聚焦温室蔬菜种植,打造特色高效农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