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 报 记 者 曹儒峰 苑文飒
本报通讯员 李 涛 赵伟烨
大中小学生同上“大国粮安”思政大课,在沉浸式课堂体验中领悟粮食安全对国家稳定、民族发展的重大意义;邀请中小学生走进校园参加耕读文化节,在实践中感悟耕读文化,触摸农业科技;大中小学教师共同备课研讨,让大中小学思政教育衔接愈加紧密……
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守正创新、整合资源,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红色基因”与农业院校“绿色元素”深度融合,大力推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同题共答、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跨学段同上思政课
10月25日,山东农业大学岱宗校区文理大楼报告厅里气氛热烈,来自泰安市的大中小学师生正在同上“大国粮安”思政大课。本次思政课通过讲述、演绎、分享、互动等形式,让广大青少年深刻理解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老师提到的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的文章——《谁来养活中国》,令我印象深刻。”泰山中学学生张艺豪说,“31年后的今天,我们不仅成功打破了‘谁来养活中国’的质疑,更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书写了‘粮食安全’的非凡答卷,是否意味着我国在粮食安全领域可以高枕无忧了呢?”这堂思政大课,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主讲教师、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周莹以具体事例、详实数据和深入浅出的分析,阐述了当前我国粮食安全领域面临的挑战、“大国粮安”的顶层设计和山东农业大学在守护国家粮食安全中作出的贡献。课堂最后还设置了小学生、中学生和博士生传承接力环节,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守护大国粮安的成长之路。
“这是一堂深化认知的教育课,产生共鸣的情感课,更是一堂催人奋进的思政课。”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波认为。
劳动体会耕读文化
化耕为劳,化读为育。在山东农业大学第三届耕读文化节活动现场,200余名身着校服的中小学生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这些是农具吗”“废纸里长出发芽的种子,好神奇”“蹴鞠是现代的足球吗”……他们像一群雀跃的小麻雀,叽叽喳喳地扑进耕读文化节的热闹里,边走边看,摸摸瞧瞧,稚嫩的脸上写满了好奇与兴奋。
学校准确把握耕读教育内涵,在组织策划时,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活动各环节,邀请大中小学师生共同参与,构建起一体化育人体系。
中小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山农校园,在亲身实践中,触摸作物,分辨品种,聆听农事智慧,感悟耕读文化,触摸农业科技,上了一堂走出教室的生动思政课。
在本届耕读文化节活动中,山东农业大学还依托泰安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共同体,发挥农业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打造了18门跨学段耕读教育课程,内容注重互动性和趣味性,涵盖农作物种植体验、农业科技探索、农事智慧传承等多个方面。
跨校教研合力育人
“针对小学、初中、大学不同阶段学生的特点,通过具体劳动实操、政策解读、科研锻炼等方式,分层次地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用实际行动肩负起保障大国粮安的职责。”在山东农业大学麦澜楼教室,一场教研活动吸引了大中小学不同学段的思政教师参加。
大家围绕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结合各学段的教学职责与衔接要点,就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进行深入研讨。
“教学研讨活动让我们彼此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不仅提升了教师跨学段教研能力,也让思政教育的‘育人链条’环环相扣,确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在每个学段无缝衔接,落地生根。”泰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孔博说。
为进一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山东农业大学印发工作方案,明确建设内容,完善建立不同学段教师学习交流平台和机制,定期以集体备课、名师论坛、现场观摩等形式,开展制度化、常态化研讨交流,引导教师了解掌握不同学段课程标准、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共同做好育人大文章。
下一步,山东农业大学将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守正创新、以行践知、凝聚合力,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推动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让思政教育有温度、更有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