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7点,晨曦刚漫过邹城市郭里镇凤凰山村的山岗,村口的文化广场上便响起了熟悉的脚步声。志愿者小张穿上红马甲,熟练地挎上装有血压仪、应急药品和“关爱台账”的帆布包,朝着村庄深处的独居老人家中走去。“大爷,起床没?我来给您量量血压。”清脆的敲门声打破了山村的宁静,门内传来老人略带沙哑却充满喜悦的应答,这是凤凰山村“早7晚8”党群连心志愿服务队3年来的日常。晚8点,当夕阳收起最后一缕余晖,“红马甲”又会穿梭于路灯下的街巷,一声声关切的询问、一次次细心的叮嘱,让这座三面环山的山村充满了暖意。
郭里镇凤凰山村三面环山,是一个传统的山区村,全村1800余名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接近五分之一,312名老人里,空巢、留守老人占比多。“年轻人都往城里跑,家里剩下的大多是走不动、离不开的老人。”村党支部书记于龙介绍。2021年冬天的一件事,让他下定决心要为村里的老人们做点什么。当时,一位独居老人突发疾病卧倒在床,直到第二天邻居串门时才发现,虽经及时救治脱离危险,却让于龙的心揪了很久。“子女不在身边,老人有个头疼脑热没人管,万一发生意外更是叫天天不应,这样的情况不能再发生。”
2022年6月,在于龙的倡议下,凤凰山村以村“两委”干部为骨干,正式组建“早7晚8”党群连心志愿服务队。“之所以定在早晚这两个时间点,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于龙解释道,早晨7点是老人起床活动的时间,上门既能查看老人夜间是否平安,又能了解其身体状况;晚上8点是老人休息前的时段,可叮嘱老人注意保暖、关闭门窗,同时排查家中安全隐患。这支队伍的成立,如同为独居老人撑起了一把“安全伞”,而那抹鲜艳的志愿红,也很快成为村里最动人的风景线。
志愿者小张是服务队的“得力干将”,每天早晚两次上门探望,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李奶奶有高血压,每天早上都要提醒她吃药;张大爷腿脚不方便,晚上得帮他检查一下煤气阀关没关。”小张的民情记录本上,密密麻麻记着重点关注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为了精准服务,村里为每位独居、残疾老人建立“一人一册”关爱台账,详细记录老人的病史、用药情况、亲属联系方式以及每日需求,志愿者们根据台账开展针对性服务,从帮老人代购药品、晾晒被褥,到陪老人拉家常、读报纸,用点滴小事温暖着老人的晚年生活。
正是得益于志愿者每天两次的探望,时年94岁的臧庆海和81岁的杨士荣两位老人虽突发意外,但因发现救助及时而转危为安。
“父母在家有人照料,我们在外打工才能真正安心。”臧庆海老人的儿子只有每年春节回家,之前他都要提前联系邻居帮忙照看父母,如今有了志愿者的贴心服务,他再也不用牵肠挂肚。“村里的志愿者比我们做子女的想得还周到,真的太感谢他们了!”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众多在外务工子女的心声,也彰显了“早7晚8”志愿服务项目的现实意义。
在筑牢独居老人安全防线的同时,“早7晚8”党群连心志愿服务队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
2024年7月,凤凰山村将闲置房屋改建成“幸福食堂”,采取“村集体投入+社会捐助+食堂营收”的运营模式,由志愿者兼任厨师和服务员,提供每日7元的营养餐,让老人花小钱吃上可口饭菜。针对27位重点关注对象,志愿者在早晚探望的基础上,免费上门送餐,让行动不便的老人足不出户吃上热乎饭。同时,村里还建成2000平方米的村级幸福院,为39名困难或无人照料的老人提供免费集中供养,搭建起相互陪伴、守望相助的平台。除了日常关怀,每逢端午、重阳、小年等传统节日,凤凰山村都会组织开展敬老爱老活动,为老人提供健康义诊、爱心理发等服务,邀请他们聚餐、看戏,用温情驱散孤独。
3年来,“早7晚8”党群连心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情传递温暖,累计开展志愿服务6万余次,服务时长超过12万小时。队伍规模也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40余人,其中既有年过七旬的老党员,也有20多岁的年轻村民,他们怀着对家乡老人的深厚情感,默默奉献着。“看到老人们脸上的笑容,听到他们亲切的称呼,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年轻志愿者小李说。
“凤凰山村通过开展‘早7晚8’党群连心志愿服务,不仅提升了独居老人的幸福感,而且拉近了干群关系,增强了村庄的凝聚力,该项目在济宁市优秀志愿服务项目展演中荣获银奖。”郭里镇党委组织、宣传、统战委员刘苏苓说。
“早7晚8”两次敲门,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实实在在地帮助独居老人解决了生活难题,提升了他们的安全感、幸福感。凤凰山村的这一实践探索,对于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有益借鉴。“我们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志愿服务作为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精准回应群众期盼的重要抓手,采取‘志愿服务+’的方式,推动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邹城市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