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错落的石板小路上,抚摸着一侧刻有“美丽乡村”的木质小桥,加上路两旁小菜园的绿意衬托,仿佛置身于田园美丽画卷当中。这一幕,正是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岸堤镇杏绘花开片区泉水庄打造的一角。
近年来,岸堤镇坚持以片区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打破村庄壁垒、聚合各类资源,着力从“党建引领、产业培育、设施提升、社会治理”四个方面入手推动“连片突破”,初步形成了四季香峪片区、渔乐高湖片区、杏绘花开三个片区,实现了以业兴村、以产富民、三产协同的全域乡村振兴发展格局。
“乡村振兴不是‘千村一面’,得按‘一片一策’的规矩来,规划连片共绘,形成抱团之势。”岸堤镇党委书记武玉华说道,“过去这个村杂草丛生、道路泥泞,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通过构建‘片区党委+主题党日+村民日’党建链条,围绕‘土’抓产业延伸价值链,让土山村蝶变成了宜居乡村。”他继续说道。
环境是乡村的“脸面”,更是振兴的“基础”。“我们经过村两委会议、村民大会等多次会议,借助杏绘花开片区打造,动员村里的10余位老泥瓦匠、老石匠等老手艺人一起建了个有乡村文化记忆的小广场,不仅美化周边环境,还为老百姓提供娱乐场所。”岸堤镇泉水庄大组负责人张茂军介绍道。环境整治靠的就是联动性。“在持续推动宜居乡村中,周边13个村组也一起行动起来,建立‘一村组一同心实事’清单,形成同频共振,共同打造片区建设。”他说道。
产业振兴则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为更好地发挥“土特产”资源优势,泉水庄统筹上级资金和社会资金100余万元,将村办公场所打造为共富工坊,将其作为村集体经营乡村、承接要素、整合资源、孵化人才的综合性平台,同时以产业发展吸引人才回流,招引电商能手成立片区农产品共富公司,对片区的香椿和油杏进行兜底收购,从一产种植到二产加工,再到三产电商的贯通发展,把分散的“小特色”做成连片的“大产业”,以产业振兴带动片区共富。
走进双堠镇黑山安村,硬化道路平坦整洁,民居错落有致。昔日闲置空地变身小菜园,与整齐规划的停车区相映成趣,构成一幅环境优美、治理有效的乡村新图景。“过去村里杂物堆放不太整齐,道路也显得窄。现在每天有专人清扫,绿化更好了,还规划了停车位。游客来了都说我们村越来越美!”村民郭娜笑着说。
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只是黑山安村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村依托“双堠大樱桃”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逐步构建起集特色农业与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农旅融合模式。
黑山安村的实践,是双堠镇推动产业协同发展的生动写照。面对过去各村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的困境,双堠镇积极构建片区化发展新格局,打破行政村界限,以黑山安村为核心,辐射带动五彩庄村、柳泉峪村、石门村等周边村庄协同发展林果产业,推广现代栽培技术,推动大棚樱桃等设施农业提质扩面,统筹布局林果种植与乡村旅游,形成“多村联动、功能互补、客源共享”的发展机制。
“我们通过整合资源、共建共享,推动形成片区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双堠镇农业工作负责人刘兆利表示,该镇同步资源整合与服务下沉,成立林果产业综合服务志愿服务队,统筹镇级农业部门和村级志愿服务力量,为农户提供从栽培、管理到销售的全链条支持。
“如今从剪枝、施肥到销售都有专人指导,村里还经常组织培训,教我们怎么做直播。”五彩庄村果农孙瑞霞说。双堠镇正推动各村从“各自为战”转向“抱团发展”,实现从“一村一品”到“一片一业”的能级跃升,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从岸堤镇的“一片一策”到双堠镇的“多村联动”,片区化建设不仅重塑了乡村面貌,更激活了发展潜能,让资源在整合中增值、人才在回归中成长、产业在融合中壮大。一幅“村美、业兴、民富、人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沂南大地上徐徐铺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