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秋季的连绵阴雨,给宁阳县种植玉米、花生等传统农作物的农户们带来了不少烦恼。而在宁阳经济开发区彩石村的洋葱制种田里,却是另一番景象。村民程伟戴着手套,弯腰将洋葱小鳞茎稳稳埋进土里,随后轻压土壤、浇透定根水,整套动作娴熟流畅:“现在栽下去,明年6月收花球取种子,1亩地纯利近万远。”
这片洋葱制种田,藏着彩石村30多年的产业坚守。洋葱制种的“好”,不仅在收益高,更在门槛低:每年9月到11月定植,次年6月采收,花球成熟后单人就能采摘,特别适合村里的小规模农户。可就在几年前,这样的“好产业”却让村民犯难。“种的时候有劲儿,收完就慌神,中间商压价,一年忙到头,手里剩不下几个钱。”村民李明的话,道出了曾经“种得出、卖不掉”的困境。
转变始于彩石村村集体的积极作为。为破解销售难题,村“两委”积极对接河南、江苏等地的大型收购企业,最终达成深度长久的合作关系,形成“企业订单+村集体组织+农户参与”的发展模式。
“人家一开始也犹豫,我们就拉着企业技术员前来看土壤、讲气候,再让老种植户露一手制种手艺,终于把合作谈下来了。”彩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田洪说,如今企业订单完全覆盖村里的制种产量,村民只管按标准种,村集体统一对接收购、协调运输,“以前村民愁销路,现在愁的是‘能不能多种点’。”
村集体的服务,还延伸到了种植的“最后一米”。集体制种田里,优先雇用村民参与栽植、采收,让村民多一份务工收入;在村民自家的制种田旁,修建水井方便灌溉;打药施肥需要机械设备时,主动对接供应商、协调调度设备,用实打实的帮扶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去年,彩石村洋葱制种收入突破400万元,较往年显著提升。看到彩石村的好光景,邢家庄、枕河村等邻村纷纷来“取经”,目前各村已取得初步成效。
彩石村的洋葱制种火了,宁阳县的“种子振兴”故事,还在更多乡镇续写。
在伏山镇张堂村,鑫育蔬菜产销农场的黄瓜制种大棚规模可观,从3个小拱棚起步,到如今25个大棚年产制种黄瓜1.75万斤,农场靠“订单销售”打开市场,每年带动20名村民务工,人均年增收2万多元。农场还跟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每年培育5个黄瓜新品种,12个品种已在农业农村部登记备案,让“宁阳黄瓜种”有了科技含量。
磁窑镇的花生制种,则让制种企业感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力度。为了让花生制种企业安心落户,齐家庄村和邻村一起整修了2000多米生产路、打了2口深水井,如今全镇10个村流转近3000亩地开展花生制种项目,年产值达3000万元,5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企业还投了300多万元搞机械化,从播种到加工全程机械化、智能化。
以特色制种为基,让小种子串起农户增收、村集体壮大、片区共富的产业链,宁阳县把“一粒种子”做成了强村富民的大文章。
农村大众报通讯员 宋绪政
仲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