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菏泽市牡丹区坚持稳增长、扩投资,发展步伐坚实有力;坚持补短板、强链条,工业经济聚能成势;坚持激活力、求突破,改革动能加速释放。全区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产业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发展动能实现战略性转换,发展环境得到系统性重塑,基础设施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改善,谱写了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链主带动
工业产业集群化发展
在牡丹区沙土镇,山东佳美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美食品)车间内一派繁忙景象:智能化生产线正将新鲜果蔬转化为一瓶瓶鲜榨果蔬汁,工人们熟练操作着世界领先的600MPa(兆帕)超高压灭菌设备,这些采用HPP超高压冷灭菌技术生产的生鲜饮料,陆续发往瑞幸咖啡、喜茶、古茗等知名企业。
沙土镇在加快食品产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链主企业的带动作用,着力构建“上游建基地、中游强企业、下游拓产品”的全产业链体系。以佳美食品、维特食品、裕华食品等企业为链主,向上游发展葡萄、桃、胡萝卜等规模化种植基地;向下游引进精深加工企业,开发鲜榨果汁、航空食品、冻干产品等高附加值品类。目前,该镇食品产业已带动20多万亩标准化农产品基地,仅农副产品一项,每年就为农民创造4000万元以上的收入。
政府“搭台”,链上“共舞”。牡丹区通过建设工业园区、绘制产业链图谱、引进龙头企业等有力举措,着力构建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集群,推动链上企业协同创新、降本增效,加快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链主“领跑”,上下游企业紧密“跟跑”。在吴店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英搏尔电气公司深耕电机电控领域,已成为牡丹区新能源产业链的“链主”,其自主研发的控制器以高功率密度与卓越能效领跑行业。作为上游企业的山东京港盛世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专为英搏尔电气定制生产高性能铝板,作为下游企业的山东亿华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则将英搏尔电气生产的核心部件用在其自主研发的新能源产品上。目前,吴店镇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已招引和孵化新能源上下游产业链企业12家,关键材料本地配套率超65%。
牡丹区通过“链主企业”引领和产业生态优化,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体系,新能源新材料、机电设备制造、农副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发展提质增效。
“这些从菏泽华润电力公司运来的粉煤灰,加工成强度达标的环保砖,原材料成本降低15%左右。”在皇镇街道的润鼎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负责人说,这些蒸压粉煤灰标砖的主要原料是发电厂产生的废弃灰渣。华润电力作为能源领域“链主”企业,以资源循环利用串联起上下游10余家企业,构建起一条绿色产业链,既破解了传统工业的环保难题,又带动产业集群实现效益倍增。
牡丹区通过“链主企业”引领和产业生态优化,形成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上下游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体系,新能源新材料、机电设备制造、农副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去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5家、达到182家,全年实现产值374亿元、增长24.7%。
科技赋能
食品产业闯出新赛道
在农业农村部最新公布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名单”上,佳美食品名列其中,标志着牡丹区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据介绍,佳美食品建厂入驻牡丹区30年来,先后完成22次增资,累计投入超2亿美元,亩均投入突破1000万元,亩均产出500万元、亩均税收50万元,为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目前,佳美食品已成为亚洲生产规模最大、产品品类最全的果蔬汁生产加工企业,年营业收入超10亿元。
在沙土镇,食品产业集群已聚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500余家,涵盖果蔬、肉类、面点、预制菜4大门类600余个农产品加工品种,形成了集种养殖、加工、仓储、物流、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年产值突破70亿元。
近年来,牡丹区着力培育发展食品产业,打造了一批绿色低碳、智能高效的现代化食品产业园区,一批畜禽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休闲食品加工等农业龙头企业蓬勃发展,形成了特色鲜明的食品产业集群。
在高庄镇,山东大江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已带动当地300余名村民就业。公司研发生产的调理鸡肉串、羊肉串、鸭肉串、鸡胗串、牛肉串等速冻调制食品俏销各地市场。为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满足市场需求,该公司又投资建成了艾帝斯食品分厂,研发生产各种调味酱。该镇的菏泽尚清食品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冻干果蔬的生产、加工,并在当地设立14处产品加工点,带动周边群众400余人就业。
牡丹区通过强化科技赋能、优化产品结构、壮大产业集群、培育特色品牌、延链补链强链等举措,确保了食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实、成色足,对经济增长的支撑能力不断增强。
在胡集镇的江正食品有限公司烤肠生产车间里,工人将新鲜的食材原料加工成一批批美味的预制食品,销往海内外。该公司积极推进智能化工厂建设,将老车间的扁平化工艺升级为立体堆积式布局,能耗降低至行业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人均能效提高至行业平均水平的6倍。目前,公司已在全国拥有优质代理商500余家,年产各类肉制品、速冻食品等超过1.2亿元。
同时,牡丹区持续推进原料生产、物流配送、市场营销等环节融合发展,不断完善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的食品产业链条,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充分释放产业发展潜力。
加码布局
电商产业跑出加速度
“这株‘姚黄’根系发达、枝条健壮,现在下单马上挂牌挖苗,今天就能发货……”在牡丹区皇镇街道王桥村的牡丹田里,村民王东方正在直播销售牡丹苗,身旁的10余名村民忙着修剪根系、裹膜保湿、装车外运。
“网友在网上指定苗龄和枝条数后,能实时看到挖苗和发货过程。”浩森花木公司负责人王景国介绍,其电商团队打造的“基地直供”直播场景备受网友喜欢,复购率提高了不少。截至10月中旬,王桥村网上牡丹苗销量已突破10万株。
近年来,牡丹区加码布局农村电子商务,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推动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等电商模式向农村普及,支持村民开展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创业就业,打造“直播经济”新卖点。
何楼街道依托“何楼优选”电商直播品牌,常态化为企业和村民开展电商相关技能培训,已先后培训1100余人次,助力电商人员从“零基础”迈入直播“快车道”。该街道已培育6个淘宝村,建成41个农村电商服务站点,连续2年获“中国淘宝镇”称号。辖区的九尘家居公司将直播间搬进生产车间,全流程、全工序展示,年电商销售额超3000万元,带动300余名当地村民就业,人均月收入4000元左右。
牡丹区鼓励和支持传统企业创新销售方式,通过“云上”找单、直播带货等方式,抢占了更多市场。李村镇的山东乡韵鲁锦纺织品有限公司依托国家级非遗项目鲁锦,已研发生产出床上用品、服装服饰、手工艺品等五大类600多种花色的鲁锦产品。公司成立电商销售部,组建15人的专业电商营销团队,通过“非遗传承人现场织布+产品穿搭展示”等直播形式让网友直观感受鲁锦“通经断纬”的织造魅力,年网销量超600万元。如今,他们的产品销往全国30多个省份,并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进入美国、日本等地市场,年产值突破1500万元,“老手艺”织出了乡村振兴的“新钱景”。
电商产业已成为牡丹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方式转变的重要引擎。目前,全区先后引进MCN机构23家,线上活跃店铺3.5万多家,年网络零售额达55亿元,在促消费、惠民生、稳就业以及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花皆宝
牡丹产业绽放花经济
“生长在大田里的牡丹,一年只开一次花。”牡丹区黄堽镇花农赵龙表示,“如今,通过建设温室大棚、运用催化技术等,牡丹已实现了花随人意四季开。”
牡丹区花农培育生产的春节期间反季节催花牡丹已成为年宵花市场的抢手货,根据牡丹的品种、品相、花蕾个数等的不同,每盆催花牡丹的价格从100元到400元不等。去年,全区牡丹年宵花销量突破60万盆,占全国的50%;芍药鲜切花年销量1.2亿支,占国内市场的70%;牡丹苗木销往全国各地,对全国牡丹种植苗木的支持率达85%以上,牡丹苗木出口率占全国的90%。
近年来,牡丹区干部群众深挖牡丹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发展,实现了根入药、籽榨油、蕊制茶、瓣提露,推动牡丹种植、加工、商贸、文旅深度融合,一朵花长成了一条产业链。
牡丹街道办事处李洪周村立足交通优势和种植基础,流转了3900多亩土地种植牡丹和芍药,开创了“电商平台+线下门店+订单农业”销售模式,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牡丹产业发展链条。
“牡丹浑身都是宝。”尧舜牡丹产业集团负责人表示,从牡丹籽油、牡丹花蕊茶、牡丹牙膏,到牡丹精油、牡丹面膜……10年时间,尧舜牡丹的产品从七八个发展到140多个。目前,牡丹区各类牡丹生产、加工、出口企业发展到100余家,研发生产牡丹产品260余种。
皇镇街道办事处建设了牡丹万亩种植基地,差异化发展牡丹种苗和鲜切花特色产品,打造了牡丹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齐头并进的新发展格局。目前,该街道共种植牡丹、芍药1.6万亩,成方连片种植面积5000余亩,成为当地牡丹产业的新地标和网红打卡地。目前,皇镇街道牡丹种苗和鲜切花的年销售额在3.5亿元左右,种植户人均年收入超5万元,带动周边群众就业2000余人,成为加速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目前,牡丹区牡丹产品涵盖观赏、食用、药用、保健等多个领域,年产值过100亿元,牡丹产业入选山东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富贵之花”已成为“富民之花”。
花繁叶茂
林果产业释放发展新动能
眼下,牡丹区黄堽镇前集村果农许华东的果树种植园内,金黄的秋月梨挂满枝头,空气中弥漫着清甜的果香。“我家现在有四亩多果树,一年能卖到12万元左右。”许华东说,像他这样的秋月梨种植户,村里还有10多家。
前集村依托果树栽植基础,确定“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管理、品牌化销售”的发展思路,为果农提供统一的技术培训、农资供应、病虫害防治等服务,目前已发展果林400多亩,带动全村60多户村民稳定增收。该村还推行西瓜与无花果的间作套种模式,技术员指导村民精准把握两种作物生长管理的“时间差”与“空间差”,实现了丰收增产。通过套种模式,亩均收入超4万元,进一步提升了土地收益和村民收入。
近年来,牡丹区将发展“果园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产业之一,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特”的发展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林果产业,鼓起了群众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小草莓已成为高庄镇的特色富农产业。当地300多亩温室草莓以“游客采摘+商超订单”销售方式供不应求,亩均效益9万元左右,带动当地200余名中老年人就业增收。通过引进果蔬加工企业,形成了集草莓育苗、大田种植、鲜食采摘、冻干加工等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同时,该镇葡萄种植已达4000余亩,已从过去单一种植模式,转型升级为集生产、销售、观光、科教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推出了“葡萄架下的汉服秀”等特色文旅项目,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采摘。
牡丹区着力培育发展乡村旅游、果蔬采摘、非遗体验等新业态,盘活旅游经济。在胡集镇成阳高效农业示范园,酥梨硕果盈枝,前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该园东区以栽植山农酥梨树为主,西区以樱桃树为主。胡集镇鼓励农业示范园开展研学、采摘等活动,将农业发展和农耕文化、祖源文化等统筹布局,加快农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了春可赏花秋可摘果的“花果经济”发展模式,入选“省旅游强乡镇”“省农业产业强乡镇”。
依托丰富的果蔬资源,一批深加工企业蓬勃发展。佳美食品研发生产的苹果汁、葡萄汁、胡萝卜汁、菠菜汁、芹菜汁等20多个品种畅销市场。维特食品、盛鑫源食品、裕华食品等脱水蔬菜企业以行业最高标准建设了生产线、分拣车间,订单式带动种植基地发展。鲜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产冻干脱水果蔬1.2万吨,产品远销欧美多个国家。
牡丹区通过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建设标准化种植基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等有效举措,“果园经济”持续膨胀发展,桃、梨、苹果、葡萄、樱桃等果树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年产值超2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