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书画频道 > 正文
   

枫香染:画布上的青花

2016-04-22 08:06:29  |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四】

有一件事令杨光成遗憾至今。

1973年,二十岁的他,应征去修建湘黔铁路。在长沙段时,接到父亲的信,说村寨遭了火灾。当他火急火燎的回到播潭村时,昔日鳞次栉比的吊脚楼只剩残垣断壁,比损失钱财更让他心痛的是,一本家传的《染谱》也随之化为灰烬,其中诸多纹样、工艺他还未一一领会。

杨光成珍藏着一张父亲杨通清的黑白照片,走到哪儿都带着。照片中的耄耋老人,精神依旧矍铄,头戴八角帽,身上着缎面盘扣长衫,手执毛笔专心作画,颇有古风。在他的记忆里,即便到了80岁,父亲每出门见客,必穿长衫戴帽子。

杨家的祖上,出过两个秀才,因而家风一直重读书。杨通清生于民国初年,上过几年私塾,颇通文墨,书法清秀不失遒劲,三四十年代,做过学堂的先生,晚年时还是惠水县书法协会的会员。在杨永良心中,熏染了诗书气的父亲染的布,画工精细,韵致典雅,格调总高出一筹。

杨永良的曾祖父曾是开染坊的,家境殷实,花溪、盘县的布依族人,也抱着织好的布,翻山越岭的来播潭村找他作画浸染。为防止手艺外传,因此“传男不传女”。杨光成生于1953年,家里一共有六个兄弟姐妹,只有自己和哥哥学得父亲的手艺。

他并没有赶上好时代。童年和少年时期,一直生活在饥荒和政治运动的阴影中。

布依族虽然是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但是灌溉技术一直十分落后,至今,环绕在播潭村的层层梯田仍然“靠天水”吃饭。脆弱的几亩薄田,根本养不活一家人。父亲和哥哥白天在地里劳动,晚上点着煤油灯染布,他就在一旁看。上山割枫香油、砍蓝靛草,他都在一旁打下手,耳濡目染,熟悉每道工序。

文革期间,华美的枫香染被禁绝。成分不好的父亲隔三差五被绑走,文斗或武斗。素来不卑不亢的父亲,被人反绑着双手,戴着高帽站在台上,要求检讨,十来岁的杨光成就和兄弟姐妹一起就站在台下哭。如此一来,杨光成少年学艺期可谓一波三折。

他一度放弃过枫香染。上世纪90年代,城里打工的机会多起来,杨光成也不再染布。2006年,他被推举参加黔南州举行的手工艺比赛初赛。“多年不画,手就生疏了。站在台上,脑海中是一片空白。”杨光成不记得自己是怎么胡乱涂抹的。惜才的评委为了让他晋级,颁了一个二等奖。又羞又愧的杨光成回来后苦练技艺,在复赛时挽回尊严。“从此后知道,祖先传下来的技艺,一定不能丢。”

杨光成的哥哥已经年届八旬,不再做费神费力的枫香染,其子杨鸿昌在村里教书,闲时也画几笔。吊脚楼上光线昏暗,一间房子供着祖先的牌坊,隔壁的房间里挂着父亲、祖父染过的老花布,最老的一块床单有近200年了,花色依然清晰明丽。

枫香印染中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老规矩,早就被打破了。为了让这份技艺流传下去,杨光成也在县城办班传艺,然而无一人坚持下来,宁可外出打工。

如今,他参与修建的湘黔铁路,连通着家和女儿的大学。在湖南念艺术学院的大女儿,对印染颇有天赋,也是杨光成的骄傲。他靠着这门手艺,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尽管如此,他也从不接大订单、加急的订单。“一个人染不完,而每道工序都依照传统,急不来。”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山东农民王开泉:赋非遗“羲之砚”以灵气和生命
下一篇:水城故乡情书画作品联展将于1月23日举办
 
0
 
 
 
 
推荐资讯
临朐大樱桃:做好一份“甜蜜事业”
临朐大樱桃:做好一份
威海中心城区冬天灯展正在火热布置中
威海中心城区冬天灯展
用上黑科技 大樱桃寒天上市
用上黑科技 大樱桃寒天
“一勺米”聚“百家情”
“一勺米”聚“百家情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