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莹莹
本报通讯员 苗世彬 朱瑞
“订单排到了明年下半年,可手里的资金就像踩了刹车,眼睁睁看着好机会抓不住。”前不久,山东三越仪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时建军看着刚签订的订单合同,感到压力重重。
这家深耕小众细分领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凭借核心技术与前沿研发能力,在专业场景中占据独特优势。其产品主要用于公路、桥梁、铁路支座生产行业中的减震产品力学及疲劳性能检测,35000KN减隔震装置占据全国70%以上的市场,但却在扩张的关键节点卡了壳。“检测设备动辄是800吨以上的大块头,一台机器生产周期就一年,太压资金了。”时建军坦言。他们接连找了三四家银行,均因公司成立时间不长、缺乏可抵押的固定资产、财务报表不漂亮而吃了“闭门羹”。德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办公室深入链上40余家中小企业进行调研时发现,山东三越仪器有限公司的困境并非个例,企业规模小、无抵押物、无完整一年度财报,加上各银行政策不一,对接比较困难。
对接还要更精准。“有啥困难大家都说说,咱这次就是来疏通融资‘最后一公里’的!”在德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牵头举办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金融对接会”上,该局副局长楚华卫的开场白直奔主题。
“我先来!”时建军抓住机会说,“我们公司的产品特点是单台产值大、科技含量高,拥有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软著22项、外观3项。目前主要的问题是交货周期长,平均交货周期超过一年,占用资金时间长,资金周转慢,而且企业是轻资产经营,在手订单多,但资金缺口较大,现有贷款大多是信用贷款。”
“这家企业我以前去过,前景非常好!我们会先去企业,实地看看情况。”楚华卫说。
会后,德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积极牵线、持续协调,多家银行主动上门考察,与企业共同梳理政策,量身定制了解决方案,帮助企业成功申请到利率优惠的实用新型专利贷款。目前,300万元贷款已经到位。
山东三越仪器有限公司的经历,折射出当地政府精准纾困、疏通堵点的决心与效能。对接会前,针对企业融资需求及额度,细分需求,形成台账清单,同步汇总了可实施的金融政策。对接会采用企业提需求、银行诊断解答的方式进行。各企业负责人介绍技术研发、扩产升级中的项目、流动资金需求,各银行逐一作出针对性回应,推介适配的金融产品与服务。德州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办公室完善机制,做好跟踪服务,形成“需求摸排—政策匹配—精准对接—后续跟进”闭环服务体系。
“为链上企业纾困,是服务产业链的一项重点工作。我们将立足沟通有应、纾困有效、政策有感,进一步提升服务质效。发挥‘亲清企业会客厅’作用,及时掌握企业生产经营遇到的各种问题,常态化、机制化健全企业帮扶机制,有效解决企业困难,精准开展政策入企宣传,提高政策获得感,以护航企业平稳发展促进工业经济稳中有进,筑牢全市经济发展‘压舱石’。”德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孙洪魁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