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关注民生 > 正文
   

鄄城馒头:50 亿 “面团” 发家记

2025-07-02 07:55:57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六月的鄄城,热浪裹挟着麦香。在鄄城县箕山镇的时航食品公司生产车间里,公司负责人谭海军正带领工人将新购的甜面瓜制成曲头。这种传承百年的“面曲”,将成为万千馒头风味的灵魂所在。在鄄城,这样的场景年复一年地上演——老师傅守着祖传的发酵秘方,年轻人则带着改良技艺走向全国,共同打造一个年产值50亿元的“馒头帝国”。

  记忆里的麦香密码

  “趁着好天气,得把一年的‘面曲’都备齐。”谭海军说。在他儿时的记忆里,村里蒸馒头都离不开这种用甜面瓜制成的“面曲”。用温水化开,加入面粉搅拌做成酵子,再用酵子和面发酵,蒸出来的馒头麦香浓郁,嚼劲十足。

  “揭开蒸笼的瞬间,那股带着甜味的麦香能让人想起整个童年。”谭海军抚摸着刚出笼的馒头说。

  在鄄城人的饮食文化中,馒头从来不只是主食:甜面瓜制成的面曲,经过三天三夜的温养化为酵子,老面在陶缸里呼吸膨胀,最终在巧手下变成白胖暄软的馒头。这套传统的发酵工艺,让鄄城馒头拥有工业酵母无法复制的层次感——初嚼清甜,回甘绵长,甚至连冷馒头都能嚼出蜜味。

  鄄城县地处鲁西南平原,作为我国小麦主产区之一,素有“馒头之乡”的美誉。传统发酵制作的馒头是当地人的主食,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作。20世纪80年代起,一批鄄城馒头制作师傅走出家乡,将馒头坊开到大江南北,也把鄄城馒头的特殊制作工艺传播四方。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地,十家馒头店中,有七八家老板都来自鄄城。

  北上京津的馒头江湖

  凌晨三点的北京鼓楼东大街,杨忠杰的作坊已亮起灯火。这位鄄城师傅坚持用“面曲”发面,蒸出的馒头让周边居民甘愿排两小时长队。“北京人嘴刁,但认死理——好馒头自己会说话。”杨忠杰带着鄄城乡音,用最本分的麦香,在北京扎下了根。他的馒头不加花巧,却凭借实在与可靠,成为京城食客心中的金字招牌。

  在海淀区北蜂窝路站东农贸市场,比杨忠杰小十几岁的同乡仪传迎,凭借创新思维,制作出粗粮馒头、蔬菜花卷和大饼等新式面点。“老手艺得守,新花样也得试”,他的店里,年轻白领青睐低脂低糖的健康款,银发老人则偏爱嚼劲十足的老面馒头。电子支付提示音与揉面声交织,这家小店架起了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鄄城人任景军创立的“麦香馒头”公司,现在已成为天津馒头供应版图的重要力量。每日清晨,印有“麦香”标志的配送车穿梭于天津的大街小巷,将暄软热乎的馒头送到千家万户,见证着鄄城馒头产业在华北腹地的开枝散叶。

  据鄄城县馒头协会会长赵保记介绍,如今鄄城人经营的馒头店已超过一万家,遍布全国城乡,从业人员达5万人。保守估算,单店年均营收50万元,整个产业一年能为鄄城创造近50亿元产值。从21世纪初大埝镇的“馒头擂台赛”,到如今鄄城县委、县政府名义主办的“馒头节”,馒头已成为鄄城县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更演变为一种独特的生存哲学与经济现象,展现出鄄城人凭借技艺、诚信和对传统味道的坚守,实现特色发展的历程。

  微生物的驯化师

  71岁的吴正修蹲在曲房,像照顾婴儿般调整着陶缸的棉被。“‘面曲’是活的。”老人耳朵贴着缸壁,“听这气泡声,菌群正在‘享用’甜瓜呢。”他掌握着鄄城馒头最核心的机密——如何驯化野生酵母菌。在恒温28℃的曲房里,甜面瓜与小麦的邂逅需要经历128小时的精密控制,早一刻则味薄,晚一分则发酸。如今,这门传统技艺正被转化为数字化发酵曲线,录入县职校的教材。

  尽管这些鄄城人开的馒头店各有特色,但鄄城人一闻便知,这些馒头都采用了传统发酵工艺,有着共同的麦香与嚼劲。而传统发酵工艺的核心,正是鄄城馒头看不见的“魂”——“面曲”。在鄄城,规模较大的加工厂会自制“面曲”,而更多馒头店则向老手艺人定制。

  发酵中的未来

  “我们卖的不是馒头,是农业县的突围智慧。”鄄城县商务局局长李婷指着“鄄城馒头节”的照片说。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鄄城县委、县政府积极行动,围绕“守护传统技艺、赋能产业升级”构建支持体系。目前,鄄城馒头传统发酵工艺正在申报“非遗”,吴正修等老艺人的经验将转化为标准化操作手册,推动传统工艺与现代生产融合。在职业教育方面,鄄城县第一职业中专开设了“中式面点制作特色班”,吸引年轻学子传承技艺;商务部门搭建服务平台,提供市场分析、电商培训等服务,助力馒头店实现数字化转型。

  然而,在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在规模扩张中守住“面曲”工艺的灵魂,避免传统风味在标准化进程中流失?怎样吸引年轻一代投身馒头制作,破解传承困境?如何提升行业整体标准,擦亮“鄄城馒头”的金字招牌?这些问题等待着所有鄄城馒头从业者共同探索破局之策,让这份麦香四溢的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续写辉煌。 记者 焦同帅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工会阵地焕发新活力 打造职工生活“能量场”
 
0
 
 
 
 
推荐资讯
 枣庄港“公铁水”多式联运枢纽成型
枣庄港“公铁水”多式
自主育种赋能产业升级新动能
自主育种赋能产业升级
职工“小食堂”暖胃更暖心
职工“小食堂”暖胃更
巨野万余妇女画出“花经济”
巨野万余妇女画出“花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