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厚新
7月,骄阳似火。在周村区北郊镇邓家村的百亩玉米地里,一条条黑色的滴灌带如同大地的“毛细血管”,正悄无声息地输送着生命之源。
种粮大户宋连忠蹲在地头,在手机上演示着智能控制系统。他轻轻拨开翠绿的玉米苗,湿润的土壤中,一根根细小的滴头正在精准地“喂”着幼苗。“这就是秘密武器。”他笑着对前来参观的人员说。
传统耕作方式,正在被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重新定义。这项技术将灌溉与施肥完美结合,就像给农田装上了“智能输液系统”,让每一滴水、每一粒肥都找到最精准的归宿。“去年试种450亩,增产效果让我大吃一惊,今年我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了600亩。”宋连忠说,“你看现在这苗情,齐刷刷的,就像用尺子量过一样。”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整齐的田垄上,嫩绿的玉米苗生机勃勃,与传统地块参差不齐的长势形成鲜明对比。
农技专家王师傅蹲下身,熟练地扒开一株玉米的根部土壤:“看,这土壤松软湿润,就像精心调配的营养土。”他解释说,传统的大水漫灌会让土壤板结,就像人“暴饮暴食”;而滴灌技术则是“少食多餐”,让农作物时刻保持最佳状态。
田间地头,几位前来观摩的农户正围着一台施肥罐热烈讨论。“以前追肥,要开着拖拉机满地跑。现在,坐在地头按个键就行。”宋连忠的演示引来阵阵惊叹。不远处,自动监测设备正在实时采集土壤数据,这些信息会通过物联网传送到云端,为下一步的水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夕阳西下,余晖为整片农田镀上一层金色,不远处新安装的智能气象站静静矗立着。宋连忠站在田埂上,望着自己这片“会呼吸”的玉米地,满脸期待:“等这批玉米收了,我打算把剩下的400亩地也改成滴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