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敏
夏日骄阳,位于昌邑市柳疃镇的青阜农业综合体,黄澄澄的麦粒饱满均匀,有些“压手”,从潍坊市农科院走出的耐盐碱抗干旱的“潍麦12”在这里创造了盐碱地上的小麦高产纪录。
科研成果只有走出实验室,润泽田野,方能彰显价值。“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不仅需要农业科技的集成研发,更需要科技成果的落地生“金”。潍坊市农科院以市场化思维为引领,推动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让科研链直通产业链,打通科技兴农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农业增效有“路”、农民增收有“方”。
新质生产力走出实验室
3月20日,在寒亭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郭牌西瓜智慧大棚内,一颗颗圆润饱满的西瓜吊挂在藤蔓上,一片翠绿的“西瓜林”即将丰收。潍坊市农科院与郭牌西瓜联手,将西瓜吊蔓立体栽培技术等一项项科技成果融入传统瓜果种植之中,为现代农业注入了科技创新的基因。
“院企”牵手,让农业科技成果加速走出实验室,落地“有声”。
“我们与郭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围绕西瓜育苗和生产中的关键技术难题开展攻关,除了西瓜吊蔓立体栽培技术,还针对人工除萌频繁的问题,研发并推广了瓜类嫁接抑芽剂。”潍坊市农科院蔬菜所所长杨晓东介绍,这一成果将除萌次数由3次降至1次,大幅降低了用工成本。
位于坊子区洼里村的玉泉洼种植合作社,现已成为产值超亿元的现代农业综合体。针对玉泉洼的发展特色,市农科院创新提出“五个一”合作模式,为其量身打造精准化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即“一支科研团队入驻玉泉洼、一套适用技术规程对接玉泉洼、一批科技成果嫁接玉泉洼、一个产业项目带动玉泉洼、一种发展模式赋能玉泉洼”。
“以前我们最大的困难就是缺人才、少科研支持,发展受限。”玉泉洼合作社理事长赵霞感慨道,“如今农科院专家直接驻点服务,多领域联动,难题现场解决,新技术快速转化,为我们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潍坊市农科院的支持下,针对有机蔬菜生产中的技术瓶颈,科研团队不仅帮助制定《玉泉洼有机蔬菜生产技术规程》,还结合当地条件推广多个优质新品种,提升蔬菜品质与市场竞争力;植保所通过绿色防控技术指导,帮助基地构建生态调控模式;资环所研发的牛奶发酵新工艺,大幅提高了加工效率;畜牧所则通过饲料改良,提升了鸡蛋的色泽与风味。
科技力量的注入,让玉泉洼的现代农业之路越走越稳。
发展“五个一”成果转化模式,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潍坊市农科院已对接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0余家,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示范基地60余处。今年以来,签署新品种、新技术成果转化协议7项。
科研链直通产业链
盛夏时节,青州市邵庄镇的青然农业桃树基地内,成方连片的桃林郁郁葱葱,这里即将迎来蜜桃成熟的芬芳。
曾经的青然农业,在蜜桃种植路上并非一帆风顺。“过去我们总想着多引进好品种,看到好的就拿来种,结果收益并不理想。”青然农业桃树基地负责人张志国回忆道,“后来我们与市农科院果树所展开合作,专家们为我们‘诊脉开方’,根据我们的实际条件选择适合的省时省力品种,并进行引种试验,避免了盲目引进带来的风险。”
据张志国介绍,由潍坊市农科院培育的夏丹蜜桃品种,果大、花粉量多且自然着色好。晚青蜜桃品种则属于晚熟的青州蜜桃,在10月上旬成熟,错峰上市使得产品效益价值高。这两个品种都适合规模化栽培,无需套袋管理,减少人工成本,省时省力。
在潍坊市农科院的指导下,青然农业不仅选对了品种,更掌握了科学的栽培技术。市农科院果树所所长韩霞介绍:“我们帮助青然农业科学规划株行距,便于机械化作业的同时最大化利用土地资源;推广果园生草理念,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实现绿色有机种植;同时通过提质增效关键技术,全面提升果品质量和经济效益。”这些成果已在多个示范基地推广应用,带动区域蜜桃产业升级。
如今,青然农业桃树基地已发展成占地3000余亩的现代化果园,亩产约2000公斤,亩均收益2至3万元。通过科学布局与品种优化,实现桃子错峰成熟,采摘期从5月延续至11月,A级果售价达普通桃的三至四倍,附加值显著提升。
科技兴农,服务助农。青然农业与市农科院的深度合作,背后是潍坊市农科院构建实施的“三个一”产业链服务体系。即通过“1个研究所+1个农业产业优势乡镇+1个农业产业示范基地”的模式,围绕地方优势产业全产业链,集成推广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实现科研链直通产业链。
让科研成果融入产业链,释放最强生产力。今年以来,已有果树、蔬菜2个研究所和4个学科团队对全市3个农业产业优势乡镇的4个基地进行了全产业链技术指导。
科技服务直达田间地头
在峡山区瑞合春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富硒苹果、富硒红薯、富硒花生、富硒黄瓜、富硒韭菜等数十种农产品按照不同时令接续生长,形成了特色优质产业。
这场特色农业“蝶变”的源头,来自潍坊市农科院。合作社理事长王焕军告诉记者:“市农科院专家在实地勘探中,敏锐地发现我们的土壤中富含‘硒’,帮助合作社找到了特色农业发展突破口,农产品价值成倍增长,短短几年时间合作社规模翻了近一倍,现经营土地1100亩。”
为方便开展科技服务,潍坊市农科院建立起“线上微信群”沟通机制,由各研究所牵头搭建覆盖多领域的交流平台,目前已建成18个微信群。
在“潍坊小麦群”中,种植户吴青林将自家小麦患病的照片发至群内咨询,小麦所专家第一时间查看后迅速回应,分析病因并提出具体的防治措施,其他农户也积极参与讨论、交流经验。这种线上服务模式实现了农户随时提问、专家快速响应,显著提升科技服务的时效性与精准度,成为连接科研成果与田间管理的高效桥梁。
去年,潍坊市农科院帮助农民解决关键技术问题200余件,发布各类技术指导信息500余条,举办科技助农培训班近60场次,到农村开展科技服务341次。
“我们的科技服务不仅仅是在潍坊本地,而是依托我们的技术成果,通过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成果转化、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将科技服务网络辐射至全国。”潍坊市农科院副院长付春表示。
跨越1500余公里,一批批优质的蔬菜种苗,从潍坊来到重庆市开州区落户安家。种植大户范建新谈起芦笋种植情况,信心十足:“芦笋营养功能突出、经济效益好,但重庆市种植较少。经过潍坊市农科院专家教学,我逐步掌握了这门种植技术,准备将50亩冷棚全部种植芦笋,供给本地及附近区县大型超市。”
潍坊芦笋“鲜”到全国的同时,各项技术服务也跟得上。据了解,潍坊市农科院芦笋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常年在全国各地为芦笋基地提供技术上门服务,并进行远程托管式生产种植。
从育苗选种到栽培管理,从实地指导到线上答疑,从破解单一难题到攻破综合难关。潍坊市农科院提供的科技服务精准“滴灌”,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