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在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安驾庄镇洼里村的田野上,唤醒这片土地的已不再是农人的吆喝与锄头的铿锵,而是几台造型精悍的机器人发出的低沉嗡鸣——这充满未来感的场景,正是肥城市智能农机装备研产推用基地核心示范区的日常。
走进基地的智慧农业指挥调度中心,巨大的电子屏幕上,328亩示范田的“生命体征”实时跳动:土壤墒情、氮磷钾含量、作物长势热力图……各类数据如涓涓细流汇聚于此,经“农田大脑”飞速运算,化作一道道精准的农事指令。
“这是整个无人农场的‘指挥中枢’。”山东农业大学教授陈国庆指着屏幕介绍,“它整合了物联网感知、边缘计算和精准管控技术,构建起‘感知—分析—决策—执行—反馈—优化’的完整闭环。”
这套系统的核心优势在于持续进化能力。每天的作业、作物长势数据都在不断训练AI模型,仅以作物病虫害预测为例,其准确率已从去年的82%跃升至今年的90%以上,智慧决策的精度日臻完善。
而闭环系统的真正强大,不仅体现在数据运算的精密,更在于能将抽象指令转化为田间地头的高效行动。
“如今这片田垄,能实现粮食作物从种到收的全程无人化管理。”无人农场技术员王新文话音未落,搭载多光谱相机的巡田机器人已驶入田间开始扫描作业。
作为智能感知系统的“眼睛”,巡田机器人每小时可监测上千株玉米、识别6类病虫害,数据实时回传至“农田大脑”生成植保处方图,随即触发植保机器人精准“出击”。
“今天凌晨,系统监测到第七作业区出现玉米螟活动,立即调动4台无人打药机工作。”王新文指着终端屏幕上闪烁的红点介绍,“从识别到行动全程不超过两分钟,定位偏差小于5厘米,效率比传统人工巡查提升约20倍!”
田间的无人打药机正有序作业,灵活的喷雾臂随玉米株高自动升降。“以前这片地打药要20个人干一整天,现在4台机器两小时就能完成。”安驾庄镇二级主任科员、洼里村党总支书记刘太钢蹲在田埂上,看着药液在叶片上形成均匀雾膜,“更重要的是有效避免了人员高温中暑风险,夏季打药安全事故率降至零。”
无人打药机的精准作业源自厘米级北斗定位与智能系统的协同。“农田大脑”通过边缘计算节点实时处理图像数据,动态调整施药路径。数据显示,其农药靶向命中率达95%,整体用量减少40%,作业能耗降低18%,既提升效率又兼顾生态效益。
田间隐藏的“黑科技”远不止于此。形似钢铁蜈蚣的滴灌带收放车正高效铺设滴灌带,使铺设效率提升8倍、磨损减少50%;配合高效移动式智能水肥一体机,灌溉、施肥效率直接提升3倍,让每一滴水、每一份养分都用在“刀刃”上。
近年来,肥城市与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深度合作,研发出3大类6个品种智能装备,成功破解多项农机智能化改造与多机协同难题。如今,智能化农业装备平台正加速转化为产业动能:在安驾庄镇试点的智能化农服中心,农户通过租赁方式使用机器人设备,每亩成本降低60%,人力成本缩减40%,水肥投入节省20%,预计玉米亩均增产15%。
效益的提升带动周边5万多亩农田加速升级,吸引12家农科企业签约入驻。随着新研发的除草机器人、采摘机器人即将投产,这里的“钢铁新农人”队伍持续壮大,一条从研发制造到农服推广的智慧农业全链条正在肥城大地加速成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