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湿度65%,温度23℃,正好。”7月27日,骄阳似火,在岱岳区范镇郑寨子村的无花果大棚里,村民赵维顺正拿着手机观察棚内湿度和温度的变化,屏幕上跳动的实时数据,是大棚里物联网传感器传来的“生长报告”。
这个曾经靠天吃饭的小村庄,如今靠着一枚枚装有“智慧大脑”的无花果,摆脱了昔日的贫困,小果子也成了村民腰包鼓起来的“致富宝”。
谁能想到,几年前的郑寨子村还在为种啥能赚钱而犯愁。“传统作物不挣钱,想换品种又怕瞎折腾。”郑寨子村党支部书记亓会峰记得,最初琢磨种无花果时,大伙儿心里都打鼓——土壤不适宜,病虫害防不住,连什么品种的无花果适合本地栽种都摸不清。
转机就从“换脑子”开始。村里不搞“拍脑袋”决策,而是用仪器给土地“体检”,用数据摸清土壤的“家底”;选品种时,不盲目跟风,对比了十几种无花果的生长数据,最终选择了波姬红、斯特拉这些抗病虫害且口感好的品种。
“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数据。就说浇水,以前看土表干湿,现在传感器说该浇了才浇,省了水不说,果子甜度还提高了。”老种植户刘成利感慨道。
光种得好还不够,得让好果子卖出好价钱。村里抱团成立合作社,给无花果挂上“泰山汶阳寨”的牌子,用二维码把种植过程全记下来——哪天长的、施了啥肥、检测过几次,消费者一扫就门儿清。
“北京的客户就认这个,说我们的果子种植过程看得见,放心。”合作社的销售骨干李勇告诉记者,靠着这股子实在劲儿,上海、北京的订单都来了,果子根本不愁卖。
如今的郑寨子村,17.33公顷无花果基地连成片,39个大棚里,智能温控设备自动调着风,滴灌系统精准送着水肥。
“以前一个棚得俩人盯着,现在一个人管仨棚都轻松。”亓会峰算起了收益账:单棚年产值最高能到10万元,比种传统作物翻了好几番,村里150多人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老人看棚、妇女分拣,个个有活干、有钱赚。
“下一步啊,不光要种得巧,还得卖得妙。”亓会峰指着规划图说:“村里正琢磨着上深加工生产线,用数据分析看看咋做果干、果酱更对味,再搞个‘线上认养’,让城里人在手机上就能‘管’自己的无花果树。”
大棚里,无花果茁壮成长,一颗颗带着科技味儿的“智慧果”,正让郑寨子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