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从春龙 通讯员 周佳惠 报道
本报烟台讯 今年以来,蓬莱区以社区党组织领办“幸福工坊”为抓手,通过“以空间换服务”“低偿+公益”等6种运营模式,推出共富生产、便民服务、公益合作三大类12个项目,让社区“小空间”承载起民生“大需求”。
共富工坊让指尖技艺变收益。紫荆山街道晒甲河社区将党群服务中心闲置空间改造成“巧合微工厂”,招募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5名“幸福合伙人”教授居民制作手工艺品。通过“线下睦邻集市设摊+线上星河直播间销售”的模式,今年5月以来实现销售收入达1万元,扣除成本后按7:3的比例由成员与社区分配,社区收益注入社区基金反哺服务,形成良性循环。便民工坊推动琐事难题家门口解。登州街道麒麟社区依托“幸福驿”开设便民工坊,链接“双报到”单位、医院、爱心商家等6方资源,提供义诊、义剪、维修等5类服务,切实解决居民生活琐事。夜校工坊就近满足文化需求。蓬莱阁街道碧桂园社区开设“碧学社”夜校,以低偿使用公共空间引入培训机构,课程收费仅为市场价的1/10。首期开设尤克里里、手鼓等3门艺术课,已吸引40余人报名,其中近半为年轻人,不仅满足文化需求,更带动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