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山东    国内    社会    教育    旅游    房产    娱乐    企讯    女人    财经    科技    健康    家居  

 

 首页 > 资讯频道 > 关注民生 > 正文
   

村民心中的“主心骨”

2025-08-19 09:00:24  |  来源:  |  作者:  |  阅读:  字号: T   T
 

  本报通讯员 李婷婷

  自1981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40余年里,他从风华正茂的青年到病痛缠身的白发老者,始终扎根乡土,将昔日经济落后、秩序混乱的村,打造成集体资产突破8000万元、年集体纯收入超30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达3.8万元的“全国文明村”;他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村庄也斩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等殊荣;这些荣誉,印着他的坚守与村民的幸福变迁,更彰显着一名共产党员“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执着。他就是高密市夏庄镇张家官庄二村党支部书记张宜宗,全体村民心中的“主心骨”。

  “张二村要摘掉穷帽子,把腰杆子挺起来”

  步入张家官庄二村,一幅乡村振兴的锦绣画卷在眼前渐次舒展:屋舍错落有致,街路平坦洁净,商铺熙攘繁忙,大型商超琳琅满目,金融机构一应俱全……这些媲美城镇的完备配套与勃勃生机,尽显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活力。

  “老二连,真是惨,几年不分一文钱,光棍排成一个连。”曾经的张家官庄二村,被一顶穷帽子压得喘不过气来。1981年10月,张宜宗被推选为张家官庄二村党支部书记。他当场承诺,“张二村要摘掉穷帽子,把腰杆子挺起来。”

  上任首务是解决村民吃饭问题。村集体账上无分文,他四处向亲友借款,打机井、架电缆、添农机,实现土地统一机耕机播。1983年,村庄迎来首个丰收年,获评“全县先进集体”,村民眉头终于舒展。

  张宜宗深知,吃饱饭只是开始,发展产业才是致富根本。1984年底,村里陆续建起缸瓦厂、养鸡场等,但缸瓦厂因技术问题产品滞销,陷入困境。面对质疑,他带着班子外出考察、请教专家。1987年,他揣着个人贷款3000元,奔波3个月与青岛玛钢厂达成合作,高密县夏庄管件加工厂挂牌,一年多就为村里挣得30多万元。

  1988年,受当时经济形势影响,原材料价格暴涨,举债80多万元新建的两个车间没钱上设备开不了工,眼看着就成了“烂摊子”。在不到100天时间里,38岁的张宜宗熬白了头,但他咬着牙、硬生生挺过最难的日子。

  1992年,管件厂与台商合办高密国豪玛钢有限公司,成了高密最早的合资企业之一。张家官庄二村村级公共积累达到了1200万元,成了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然而好景不长,1996年,因台商撤资,公司留下近百万元欠款。接任厂长的张宜宗,坚持“新官更要理旧账”,他把厂子当成了家,逐笔摸清业务,全部还清了欠款。

  2002年,张宜宗抓住高密城北工业园开建机遇,流转700多亩土地,成功引进南洋、凯加等“国字号”农业龙头企业和孚日家纺等10家规上企业,村里建起6500多平方米沿街商铺,完善了商贸市场,吸引百余家中小微企业,在村内形成产业聚集地,提供2万多个岗位,吸引1.5万人上班、安家。

  更让村民暖心的是,2014年,村里成立高密市首家农村股份经济合作社,846名村民成了股东,累计分红467.6万元。

  “村子要长远发展,得靠规矩凝聚人心”

  在张家官庄二村村史馆墙上,挂着一块“约法三章”石板,上面写着:不准喝群众一杯酒,不准拿群众一分钱,更不准利用手中的权力谋私。这三条铁律,是张宜宗对村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他对村民的承诺。

  “要求干部群众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这是张宜宗的原则。他第一时间刹住了“盖房送礼、办准生证托关系”的歪风;有村民送礼求批宅基地,被他严拒并在大喇叭上批评,还延期一年批建;本家长辈托关系想占地盖房,也被他拒绝并在村民大会上点名批评……

  “干部不正,村子难兴!”张宜宗上任之后直指干部队伍,先后制定、出台了《村干部考勤制度》等系列规章制度,将“德能勤绩廉”量化为考核标尺,要求党员干部“平时要模范带头,关键时刻更要担当作为”。

  张家官庄二村首个规范建房村规民约出台后,张宜宗率先拆除自家4间房子的院子拓宽大街,党员干部群众纷纷效仿,4条10米宽的主街和13条3米宽的胡同实现了整齐划一、焕然一新。

  张宜宗常说,“村子要长远发展,得靠规矩聚人心。”目前,张家官庄二村已形成独特的“规矩密码”:“喇叭宣讲”及时传递政策;每月5日“议事日”,村干部、村民代表共商大事,结果公示接受监督;“挂牌争星”记录党员奉献积分,激发积极性……30多项村规民约涵盖宅基地分配、红白喜事等,事事有章可循。近年来,村里推进“强网赋能”工程,将村庄划分为21个微网格,31名网格员及时解决村民难题;依托“365乡约会客厅”,化解39件“老大难”;上线“智慧乡村”系统,村民可查村务、交水电费,科技让治理更高效……

  张宜宗还用乡情滋养乡风,“文明户”“好媳妇”评选办了二十多年;“红高粱剧团”将村规民约编成茂腔、快书,深受村民喜爱。

  “紧日子自己过,好日子让群众过”

  张家官庄二村养老中心,76岁的张志传感慨“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神仙日子。”让张志传等一众老人得以安享晚年的,正是源于张宜宗“紧日子自己过,好日子让群众过”的朴素誓言。

  创业初期,张宜宗带人去青岛找路子,一元钱四五斤的蛤蜊和最廉价的火烧成为他们的伙食。但在民生投入上,他却很“大方”。

  ——2003年以来,村里在民生方面投资近20亿元,先后建成养老中心、卫生中心、社区大厦等10多个项目,惠及本村及周边13个村庄、100多家企业、4万多人。

  ——2006年,抱玉山庄等集中居住区相继建成,1500户村民喜迁新居。同时,投资50多万元的维稳综治办公室,监控与110联网,织就“平安网”,村民安全感十足。

  ——斥资4500万元建省级规范化中小学和幼儿园,实现“学校教育社区化”,村民杨晓林感叹“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物质丰裕后,他注重精神富农,文明实践广场常年举办文体活动,连续十年举办“龙潭文化周”,“红高粱剧团”用身边事编节目广受好评。

  如今,村庄持续扩大养老服务、优化教育医疗,绘就幸福乡村新画卷。

  “胆战心惊地活着,不如放手干着”

  今年新建成的黑龙湾水上娱乐项目共富工坊,成了张家官庄二村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项目从策划到落地近一年,张宜宗带干部赴南京、浙江取经,反复测算成本。试营业后,村“两委”干部下班后上岗,70多岁的他每天都去检查设备,确保安全。其间,张宜宗的大孙女患重病住进ICU,他一边紧盯项目,一边为孙女转院治疗操碎了心,愣是没耽误项目进度。

  “他好像总有使不完的劲。”张家官庄二村村委会副主任张洪业说,2016年张宜宗确诊十二指肠癌,在北京做完手术,专家对病情很不乐观:生命最长还有3至5年。术后出院一个月,正逢村里公墓搬迁,张宜宗挂着引流袋子,去平度考察石材,只为买到低价石料,让商家大为感动。

  九年里,张宜宗又历经穿孔、肺癌等,动了三次大手术,三次重度昏迷病危,他却乐观地说:“与其胆战心惊地活着,不如放手干着!”张洪业回忆,2013年建文明实践大舞台,张宜宗亲自带着干部齐上阵;2023年挪广场滑梯,他和干部们自己动手,午饭每人5个炉包和1瓶矿泉水。村“两委”干部早晨5点集合打扫卫生、修整绿化带是常态,张宜宗从不缺席。

  村史馆里展示着张宜宗30多个笔记本,里面记录了村务民情、学习心得、读书笔记等。他爱学习,每年外出取经后,都能将学到的思路转化为实践。张家官庄二村广场新打造的“网红墙”,便是他借鉴外地经验设计的,村民直夸“接地气”。

  张宜宗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作风。2015年,用了15年的红旗车报废后,村里再没买新车。张宜宗平日里进城开会或办事,不是坐公交就是打出租,从家到办公室骑自行车。他说:“一个村干部受人尊敬不在于坐什么车,只要干实事、真干事,群众拥护,这就足够了。”

  “每个人都有名利观,我的‘名’就是在张家官庄二村留个好名声;我的‘利’就是让大家都过上好日子。”满头白发的张宜宗说这话时,眼里亮得像落了星,“为这个,啥都值了!”

我来说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上一篇:返回列表
下一篇:乳山:“强引擎”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0
 
 
 
 
推荐资讯
东营首个10万吨级通用泊位实现外贸首航
东营首个10万吨级通用
临沂市夏粮生产实现稳产丰收
临沂市夏粮生产实现稳
“一块田” 里的丰收密码
“一块田” 里的丰收密
日照首发过境二手车专列
日照首发过境二手车专
 
栏目最新
栏目热门
 
 
 
版权声明   |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频道招商   |   联系方式   |   友情链接
山东信息港 ings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