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姜 斌
在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的重卡总装线上,一辆辆崭新的重汽济卡驶下国内首条AGV柔性生产线。作为济南市莱芜区汽车产业的“链主”企业,中国重汽济卡去年产量突破10万辆,带动30家配套企业集聚发展,构建起“整车+汽车零部件+物流”全产业链条。
不远处,鲁中国际生物谷内,山东华涛药业的中药配方颗粒项目一期正高效运转。这个总投资13.76亿元的项目,从落地开工到试生产仅用240天,达产后可年产中药配方颗粒1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0%。总经理郑永燕介绍:“依托莱芜高新区和生物谷的平台优势,我们将打造国内领先的‘制造大企’和‘数字云企’。”
这是莱芜区聚力“工业强区”战略,推动“3+2”重点产业集群(汽车、现代医药、钢铁三大主导产业+新能源装备、电子信息两大重点产业)聚链成势的生动缩影。2024年,莱芜区工业总产值实现1307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二位,获评山东省工业强县、山东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区。
筑链强基,产业集群迭代升级。莱芜区精准谋划“一城一谷一基地一园”产业布局。
“一城”擎动汽车全链,以山东重工绿色智造产业城为核心,汽车产业链产值2024年突破350亿元,今年上半年增长10.4%,“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一谷”牵引医药串链,鲁中国际生物谷汇聚宏济堂、华涛药业等9家骨干药企,现代医药产业2024年产值实现翻番。飞龙医药产业园、步长新世纪等关联项目加速建设,共同指向“万吨产能、百亿预期”。“一基地”焕新钢铁升级,依托不锈钢制品产业基地,推动医用钢、车用钢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及“钢铁+汽车”、“钢铁+医药”链际融合。“一园”破局电子育新,电子信息产业园实现第一块LED屏下线,天莱科技等6个项目入园布局,锚定百亿级产业集群目标。
同时,新能源装备聚链成势。正泰电缆、泰莱电气引领26家链群企业,打造氢能“制备+储运+应用”全链条,建成全国首个“高压级联+集中液冷”储能项目,年内链群产值将破50亿元。
创新驱动,产业转型纵深突破。当下的莱芜区,正以科技赋能提升产业“含金量、含智量、含绿量”,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6家、省级以上“专精特新”等企业249家。主导产业数控化率达90%以上,培育省级先进级智能工厂5家。近三年单位GDP能耗下降19.6%,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80万千瓦,莱芜高新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服务优化,产业生态赋能提质。莱芜区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需求,创新推出“24小时企业管家”服务,擦亮“莱好办”政务服务品牌。实施“百人助百企”专项行动,解决企业反馈问题500多个;落实惠企政策,去年以来为526家企业争取资金1.22亿元。强化人才支撑,出台人才新政“双30条”,近年来引进高层次人才59名、青年人才1.4万名。
项目为王,动能蓄积后劲十足。据了解,近三年莱芜区梯次实施重点工业项目190个,带动工业投资年均增长30%以上,93个项目已投产贡献产值增量334亿元。强化要素保障,累计争取上级资金27.4亿元、设备更新再贷款39.3亿元,完成供地3100亩。
“下一步,莱芜区将抓好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项目建设与招商引资、要素保障与服务提升‘三个统筹’,扛起‘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中心、省会城市副中心’的硬核担当。”莱芜区委副书记、区长李光辉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