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守生 通讯员 周晓春 李猛
走进峄城区古邵镇1200余平方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党建引领、智慧赋能、服务暖心”的标语格外醒目。作为“数智古邵”建设的核心载体,创新推出“六办联动”服务模式,设有功能清晰的综合服务区,群众扫码即可获取政策解读,避免了繁琐的办事程序。该模式将“群众跑腿”转为“数据跑路”“干部跑腿”,实现党群服务的“零距离”。
流程图解“方便办”:
让政策一目了然
“以前办营业执照要问好几个人,现在扫个码看视频就懂了!”在综合服务大厅,准备创业的村民王磊扫描‘码上知’二维码矩阵后,熟练查看办理指南。为破解群众“办事不知流程、咨询找不到人”的难题,古邵镇绘制32张“一件事一次办”卡通导图,将社保缴纳、低保申请等高频事项的办理流程可视化;同步搭建包含40个政策解读视频的二维码矩阵,配套印发服务手册和联系卡,实现服务事项“六公开”。
“现在大厅日均咨询量比去年下降45%,群众都说‘门清路熟’了。”服务中心主任介绍,通过“图文+视频+手册”的立体指引,群众办事的盲目性大幅降低,一次性备齐材料的比例提高至90%以上。
综合窗口“一窗办”:
让效率倍增升级
“原本要跑民政、社保、计生3个部门,现在一个窗口20分钟就办完了!”刚办完新生儿手续的李女士拿着办理好的证件感慨地说。古邵镇打破部门壁垒,整合13个部门的70余项服务,设立16个综合窗口,其中9类高频事项实现“一窗通办”,并推行“首问负责+容缺受理”制度——只要核心材料齐全,次要材料可后续补交。
数据见证效率提升,党群服务中心年办件量超万件,代办服务3000余件,群众跑腿次数较以往锐减70%,所有办件满意率均达100%。这种“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服务模式,正是对峄城区“峄调即和”品牌“一站式解决”理念的生动实践。
智慧平台“云上办”:
指尖办事成常态
“党员关系转接不用回原单位,手机上提交申请第二天就通过了!”在外务工的党员张萌通过“云上古邵”综合应用平台,顺利完成组织关系转接。该平台以“六朵云”为技术支柱,整合政务、党建、社会服务等多源数据,开通“掌上即办”“码上速办”功能,将160余项服务搬上“云端”,从社保缴费到营业执照办理,群众足不出户即可指尖办结。
此外,平台还推动了基层治理的数字化升级,通过数据抓取动态掌握流动党员分布,接入宗教场所监控实现远程监管,让组织、纪检等工作从“线下管理”转向“线上线下融合”的精细化管理模式。
党建指导员“帮着办”:
特殊群体零跑腿
“多亏王导员帮我代办医保报销,不然我这腿脚真没法折腾。”古西村独居老人张桂兰指着床头的“古邵帮办”联系卡说。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古邵镇设立党员先锋“代跑腿”志愿岗,每日安排8名专职党建指导员下沉村居,提供医疗报销、低保申请等代办服务,并建立微信群开展材料预审,避免群众反复跑腿。
一年来,党建指导员累计代办业务1300余件,一次性办结率达95%,平均办事时长缩短40%。这种“党员靠前、服务上门”的模式,与古邵镇离退休干部“红色服务队”深入基层办实事的作风一脉相承,让党旗在服务一线高高飘扬。
视频系统“在线办”:
党员教育不掉线
“虽然在外地打工,但线上党课一节没落下。”流动党员刘刚通过视频系统参加完“小马扎课堂”后留言。古邵镇依托视频系统构建数字化党建管理体系,打造线上党校资源库,开展远程教学;同时通过视频会议实现党员管理可视化,结合问卷调研动态掌握流动党员思想状况。
这种“线上+线下”的党员教育模式,与镇里“红色宣讲团”的线下宣讲形成互补。截至目前,线上党校已开展课程60余场,覆盖流动党员800余人次,让党员教育不因距离受限。
红色驿站“暖心办”:
服务延伸无死角
凌晨5点,环卫工陈师傅走进24小时开放的“红色驿站”,接杯热水、歇歇脚。这个配备空调、饮水机、充电桩、应急用品的驿站,是古邵镇服务新就业群体的“暖心港湾”。驿站内还设有“灯塔书屋”,藏书1200余册,划分“歇歇脚”“充充电”“解解忧”功能区,成为快递员、环卫工等群体的“临时之家”。
“以前累了只能在路边坐,现在随时能来驿站休息。”陈师傅说。据统计,驿站日均服务新就业群体20余人次,累计服务已超万人次,成为党群服务延伸至基层的重要节点。
“‘六办联动’的核心是把群众需求放在心上。”古邵镇党委书记王运宝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升级智慧平台功能,扩大帮办服务覆盖面,让党群服务从“有温度”向“更贴心”迈进。如今在古邵镇,政务服务走出大厅、走进家门、深入企业,一站式完成多项事务,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真正实现“零距离、零障碍、零等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