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刘新英 蒋月阳 胡艳敏 报道
本报讯9月21日上午,山东港口日照港智慧能源调度中心内,电子屏上的负荷曲线如一条“能源脉搏”实时跳动。集团动力公司副经理赵妍语气里带着几分自豪地说:“投运83天,这座‘看不见的电厂’已灵活调节电力54万度。”
赵妍口中“看不见的电厂”,正是山东港口首座虚拟电厂——— 日照港虚拟电厂。它不直接发电,而是通过大数据算法聚合充电桩、空调等分散负荷,以“节能调度师”的角色,悄然重塑着能源生态。
“风电、光伏等装机容量持续攀升,但风能靠吹、光能靠晒,电网就像‘跷跷板’不稳定。”赵妍指着屏幕上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曲线解释道,“若靠传统火电机组调峰,成本太大,国家鼓励发展虚拟电厂也是为了破解这一难题。”
为把能源管理做得更“聪明”,日照港团队查政策、学规则,对着本地电网的用能情况、调节需求等反复琢磨,只为精准算出每一个时段的用电缺口与盈余,尝试让电流顺着大数据流动。
“哪里需要就调往哪里,既稳了电网,又减了能耗。”在日照公交能源发展集团充电站,项目团队成员郭娇正盯着手机里的电力监测APP,实时观察着每台充电桩的功率。在这里,完全看不到传统充电站高峰时段的“抢电”景象,“我们熬夜分析了半个月的功率曲线,逐辆车核对充电峰值,最后定下‘22点暂停充电、凌晨1点半重启’的方案,不到两个月省出近万元电费。”
这样的“定制服务”,正在日照更多场景落地。对充电站用户,推出“错峰充电套餐”——— 低谷电价时多充电“囤能”,高峰电价时少用电;办公场所则选择“柔性调控”模式,只要接到削峰通知就关掉非必要用电,企业按分钟拿补贴。
“现在主动上门咨询合作的客户越来越多,平台能调度的新能源也越来越多。”赵妍介绍,日照港虚拟电厂目前已接入公交场站、重卡换电站、物流冷库等8家用户,实时可调节的电力容量达27.22兆瓦,即每小时能减少碳排放22.73吨,相当于125万棵成年树木的固碳效果。
“它最大的价值,是让新型电力系统从‘纸上概念’变成‘落地实践’。”国网电力日照供电公司营销部副主任潘广旭评价道,这套运营模式能复制、可推广,为海量分散的能源用户参与电网调度,提供了参考样本。
如今,这座“看不见的电厂”正将能源调控触角延伸至日照港上下游企业及更多领域,持续释放着规模效应与低碳潜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