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赵念东
在巨野县田桥镇菏泽尚意包装制品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机械臂正在忙碌作业,全自动烫金机“吞吐”之间,一件件浮雕礼盒成型下线,日产5万件,误差却能控制在0.5毫米以内。“如今,我们成功转化了16项科技成果,200多台高端设备高效运转,早不是当年工人围着机器转的老样子了。”公司总经理李德成说。从手动裁切到智能成型,这家包装企业的蜕变,恰是巨野县挣脱“一煤独大”桎梏的缩影。
行走在田桥镇,转型的气息扑面而来。三鹰食品车间,新上的智能烘焙线正将面团精准塑形,改扩建后的无尘车间里,传统糕点披上了“绿色食品”认证标签。“以前办企业,拼的是资源消耗,现在不一样了,得靠技术吃饭。”田桥镇党委书记马爱国说,“引进了先进技术和设备,企业不光实现了绿色化转型,生产效率也提上去了,这才是可持续的路子。”
曾几何时,“一煤独大”是巨野绕不开的标签。丰富的煤矿资源撑起了县域经济的半壁江山,却也让产业结构在重型化的轨道上越走越窄。破局的关键,就在于打破对煤炭资源的过度依赖,让产业链真正“活”起来。“十四五”以来,当地攥紧“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两根主线,五大产业专班、十大产业链同步发力,“链长制”像一根红线,把要素资源串成了发展合力。
在太平镇的木业产业园,这种“串珠成链”的效应愈发明显。作为全县的木业重镇,这里早不是单打独斗的零散作坊:从原木采购、零部件加工,到成品组装、销售售后,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环环相扣。如正乾木业专做智能沙发,靠前沿科技和贴心设计,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之元家私则守着实木家具的老本行,把传统榫卯工艺和现代生产技术捏到一块儿,做出来的家具既见匠心又有效率,远销国内外市场。
当地政府在一旁搭台引路,让这盘棋下得更活。大大小小的企业围着正乾、之元这些龙头企业转,你做扶手我做框架,你搞喷涂我搞包装,形成了密不透风的产业协同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成了常态,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自然水涨船高。这样的产业集群不光让企业在市场上更有底气,还带活了一方就业,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有力地推动区域经济往高质量方向发展。
新兴产业的崛起,也让产业链条更具韧性。在山东铂晶智能科技的洁净车间,B型漏电互感器正依次通过精密检测,即将发往深圳。公司技术经理付云峰骄傲地拿起一枚元件说:“这款产品我们采用纳米技术,潜心研发了两年半,如今广泛应用在新能源汽车和光伏储能领域。”这家拥有80多项专利的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67%,已然成为巨野“新材料新装备”产业链上的一支生力军。
产业链的茁壮成长,离不开沃土培育。巨野县把每月前20天设为“企业宁静日”,涉企检查必须备案;“麟智法”App上线后,执法全过程可追溯;20条硬核措施为企业松绑减负;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的离岸招商中心,像触角一样捕捉着产业信息,今年已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7个,总投资超90亿元。
从单一的煤炭产业,到如今多元化的产业链布局,巨野的发展实践证明:只要将产业链做长、把创新做深、把生态做优,资源型城市同样能探索出多元发展的新路径。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从一个个车间里、一条条生产线中,孕育出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