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肖艳
在安临站镇的田野上,玉米叶片舒展、长势正旺,大豆荚果饱满、生机盎然,两种作物和谐共生,种植户正忙着给作物化控、浇水、打药。作为肥城市复合种植领域中表现突出的乡镇,安临站镇通过技术创新、品种优化、智能管理等举措,让“一地双收”成为现实,一幅“粮田”变良田的丰收图景正徐徐铺展开来。
技术创新——
科学布局让“一地双收”落地生根
“这种种植模式两全其美,既能让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作物间还能互相促进生长。”谈起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有着丰富经验的种植大户李红波打开了话匣子。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是一种通过科学配置作物间距、优化光热资源利用,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绿色增产模式。
近年来,安临站镇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全面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创新“窄行玉米+宽幅大豆”的带状布局种植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对株距进行精密的调控,玉米株距精准控制在10—14厘米,大豆株距为8—10厘米,这样既能保证玉米的种植密度,又提升了大豆的受光面积,实现玉米和大豆“双优生长”。
良种搭配——
“黄金搭档”激活增产潜力
谈及品种搭配的门道,安临站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副主任刘锐解释,“选品种就像过日子,俩品种得‘合得来’才行。‘登海605’茎秆坚韧,通风透光好,给大豆留足了生长空间;‘临豆10’根系发达,能固氮养地,反过来帮玉米‘攒劲儿’。去年在站北头村试种,这对组合每亩地比普通搭配多收近50公斤,农户都抢着要种。”
安临站镇将良种选择作为提升粮食产能的关键抓手,经过农技人员反复试验、对比筛选,最终确定“登海605”玉米与“临豆10”大豆组成“黄金搭档”,二者搭配实现了光、温、水、肥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种植模式上,不局限于4:3、10:4等经典带状配比,而是结合不同地块的土壤肥力、地形特点灵活调整,为安临站镇复合种植面积稳步扩大筑牢了基础。
智能管理——
科技赋能管护提质增效
眼下正值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间管护关键期,也是病虫害高发期。在种粮大户阴启春的田里,伴随着旋翼转动声,植保无人机在他的操控下腾空而起,在农田上空灵活穿梭、精准喷洒,农药均匀洒落,短短几分钟就完成了一亩地的农药喷洒作业。“我们以前是用喷雾器一杆一杆地喷,一天一个人最多喷五六亩地就算不错了,现在这个无人机打药,效果特别好,一天就把我们100多亩地全部喷完,而且农技人员经常来进行指导,我们学到了科学的田间管理方法,能更有效地补充水分、防控病虫害。”阴启春说。
在种植管理过程中,安临站镇大力推行智能化与生态化措施,为农业生产注入新动能。在田间地头,无人机飞防、滴灌技术的应用,让管理效率大幅提升。该镇创新推出“氮肥分带调控系统”,精准把握玉米高氮需求、大豆固氮特性,实现差异化施肥。再结合“种肥智能同播”技术,有效提升肥效,真正做到“精准施肥、有的放矢”,既降低了成本,又减少了浪费。
2024年,安临站镇通过集成应用“品种优化、光能捕获、株距精调”三大核心技术,配套抗倒调控、绿色防控智能管理等支撑体系,复合田块玉米亩均产量稳定在600公斤、大豆100公斤,较单作玉米模式亩均综合增收超400元,有力促进粮食稳产、农业增效。
安临站镇将持续深化技术集成与智慧农业的融合,不断优化种植模式和管理技术,为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