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沾化区下洼镇大下洼村残疾人家庭手造工坊,围坐着十几名从事铝丝编织工作的村民,他们有的老弱有的残疾,铝丝在他们巧手中经过弯折、缠绕、编织,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便制作完成。“受伤后落下了残疾,总觉得自己是家里的累赘,心里挺不是滋味儿。后来跟着杨书记来这儿学铝丝编织手艺,如今我也能靠手艺赚钱添补家用了。”大下洼村村民吴亮(化名)说。
据了解,59岁的吴亮因在建设冬枣大棚时触电从高处坠落受伤致残,虽然经过抢救保住了生命,但也留下了严重的永久性残疾和心理上的创伤。对于吴亮而言,一件件铝编作品不仅是手工艺品,而且是它走出阴霾、实现自我价值的“向阳花”。
“对于很多残疾人而言,融入社会、实现就业面临着巨大挑战。铝编产品的出现,让我们眼前一亮,它不需要重体力劳动,对工作场地要求很低,而且上手快、易操作,尤其适合上肢有一定活动能力的肢体残疾人以及听障人士。”山东省港口集团派驻大下洼村第一书记杨胜利说。
目前,大下洼村残疾人家庭手造工坊吸纳帮工20名,其中7名残疾人在省派第一书记、村“两委”成员和吴亮的带领下通过免费培训、订单回收、电商销售等模式,得到了可预期的经济来源。一双双曾被命运贴上“残疾标签”的手,将冰冷坚硬的彩色铝丝变成了一件件精致的手工艺品,为当地残疾人开辟了一条“指尖上”的增收新路径。
据了解,“铝编助残”正悄然改变着许多像吴亮一样的残疾人的生活。大下洼村村民王美(化名)因为疾病高位截肢,无法正常行走与工作,铝编不仅为她带去了经济收入,而且为她打开了一扇与外界沟通的窗户。“自从拿起铝线,我心里那点光好像又亮起来了,还有人专门上门回收我的铝编作品,甚至帮我联系销路。看着手里的铝丝变成了实际收入,心里那种踏实的感觉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王美一边熟练地编织着铝线,一边笑呵呵地说。
杨胜利介绍,大下洼村残疾人家庭手造工坊采用“订单式”生产模式,接到订单任务后,村民可以在工坊工作,也可以将材料带回家制作,按件计酬,时间灵活。对于肢体残疾特别是重度残疾或出行不便的村民而言,这种模式让他们真正实现了在家就业增收。同时,现场清点、现场结算,为许多不熟悉线上交易流程或无法前往银行的残障人士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大下洼村‘铝编助残’模式的成功实践,让残疾人从受助者转变为创造者,并让他们在劳动中获得收入、增强信心,为做好残疾人就业创业帮扶工作提供了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新思路。”下洼镇党委书记郭明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