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任焕珍 通讯员 张凯) 近日,在东阿县陈集镇朱南村的土地托管玉米田里,多台履带式玉米收割机在泥泞中紧张作业。机械穿梭之间,秸秆被同步粉碎还田,玉米棒经摘穗、清选后直接存入机仓,现场忙碌而有序。
连阴雨导致土壤湿黏、玉米收获困难,东阿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以土地托管服务为核心,抢抓降雨间隙,统筹调配机械与烘干资源,全力开展秋粮收获工作,最大限度减少阴雨天气造成的损失。
“连续阴雨耽误了农时,玉米容易发芽霉变。”农机手张庆宁介绍,“县供销合作社提前为我们调试设备,调配了适应湿地的履带式收割机。现在我们一天能收100多亩,效率远高于人工。”
秋粮收获后,烘干成为关键环节。位于东阿县联创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烘干车间内,3台大型烘干设备24小时运转。刚从田里运来的湿玉米经传送带送入烘干机,通过热风循环,水分迅速降至14%以下。车间外,运送湿粮的车辆排成长队;车间内,工作人员轮班监测设备、转运干粮。
“最近我们每天接收湿玉米30多万斤。”该公司工作人员苏振同说,“通过连续作业,我们确保湿粮随到随烘,保障每一粒玉米的品质。”
从田间抢收到车间烘干,东阿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通过土地托管构建的“田间—车间”联动体系,形成了秋粮收获的强大合力。这种前后端衔接的闭环服务,既解决了单户农民应对恶劣天气的困难,也展现了规模化、专业化农业服务的优势。
东阿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会主任刘继锋表示:“连续阴雨给秋收带来严峻挑战,而土地托管的规模化服务优势在此时便显得尤为突出。我们及时启动应急机制,全员下沉镇街,依托全县托管服务网络,精准研判作业时机,构建起从运输、收获、烘干到仓储、销售的完整服务链。我们将继续配合各镇街,优化人机调配,做好烘干粮食的仓储服务,全力保障粮食产量和品质,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展现供销社的担当。”
记者感言:
在秋粮收获一线,两幅画面深深印刻在记者的脑海:一是田间收割机轮辙下飞溅的泥水,二是烘干车间里那彻夜不熄的灯火。前者,是在与天争时;后者,则是在为民守成。
从农机手那副沾满油污的手套,到烘干员们一双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再到县供销社工作人员手中那份被翻得卷边的作业调度表。依托土地托管服务模式,为农服务从过去的“单打独斗”凝聚成今日高效协同的“集团作战”。
这忙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在为农户心中的“安心”二字,写下最踏实、最温暖的注脚。而这所有努力的最终归处,正是我们每个人那最坚实、最可靠的“粮袋子”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