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孙业勇
“家人们,欢迎来到直播间,我是南涧村的村党支部书记李新宝,今天给大家带来正宗的南涧小米,粒小饱满、色泽鲜黄、口感软绵爽滑……”近日,在莒县峤山镇南涧村,李新宝在直播间当起了“小米推荐官”,正热情洋溢地介绍着家乡特产,从小米的种植环境、加工工艺到背后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
“这款是咱们今年的新米,用石碾加工的,保留了完整的胚芽,膳食纤维和维生素都很丰富。”李新宝手里端着刚熬出来的小米粥,用勺子轻轻拨弄着厚厚的米油,把细节展示给粉丝们看,直播间内气氛热烈,不时有观众留言询问产品信息与购买方式,订单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北京、江苏、浙江等地的买家纷纷下单。
今年55岁的李新宝,是土生土长的南涧村人,聊起家乡“独一份的好物”,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我们也参加外出学习,考察其他地方发展果蔬、林果等产业的经验,但坐下来思考,最适合我们本地发展的产业还是小米。”李新宝感慨,说一千道一万,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所以必须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前不久,在2025年山东省谷子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暨“山东农技杯”小米大赛上,莒县“南涧小米”捧得金奖而归。何以“南涧小米”能在全省大赛中脱颖而出?
其实,早在2016年,“南涧小米”就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也是莒县第一个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其核心产区就是峤山镇南涧村,此处山高涧深,平均海拔在300米以上,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及多种矿物质元素,日照时间短,昼夜温差大,所以,南涧片区所生产的小米粒小饱满、色泽鲜黄、气味清香,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等营养物质含量丰富,属米中之上品,有着“满园米相似,唯我香不同”的美誉。
靠着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优势,峤山镇的父老乡亲们种谷碾米的历史由来已久,但要说有意识地塑造品牌,近几年才提上议程。
“以前,各家各户在小米品种、管理方式上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峤山镇金谷丰源产业片区党委书记来永杰坦言,“对小米种植而言,品种不一、管理各异,会极大影响产品品牌。”
如何让“南涧小米”这块金字招牌越擦越亮?近年来,峤山镇也在不断探索创新,以小米种植业为核心纽带,依托南涧村作为联建中心村,联合周边村庄,成立金谷丰源产业片区,共同打造共富工坊片区,统一购种,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构建起覆盖46个小米种植村、86家家庭农场、133家农民合作社、65家涉农企业的联动发展体系。目前,全镇12个村约2600亩土地实现规模化、标准化黄小米种植,实现了小米产业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型。
“从种植到管理再到销售全链条经营模式,首先保证了小米品质,对南涧小米品牌是很好的保护。”李新宝介绍,村党支部领办成了涧南春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注册“涧南香”南涧小米唯一品牌商标,生产的小米已顺利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我们以高于市场价0.5元的价格收购村民的小米,免费脱粒加工。”李新宝解释,只要品质好,价高也不愁卖。
“以前,谷子丰收了得自己找销路,现在谷子还在地里,小米已经订购出去了,价格好还省心。”南涧村村民李成柏今年种了3亩谷子,他算了一笔账:现在的行情,通货每公斤卖到26元,高端小米每公斤卖到40元,除去各种成本,平均每亩纯收入3000元不成问题。
时代在进步,种地也需与时俱进。为助力小米种植发展更高效、更有品质,峤山镇持续深化与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的合作,创新共建乡村振兴产学研实训基地,推动山东省杂粮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示范基地落户南涧片区,通过统筹整合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资源,邀请10余名专家提供技术指导,依托国家级产学研平台,聚力攻关专用缓控释肥研发、优良品种培育等技术。目前,高标准试验田达到2000余亩,新引进“中谷25”“济谷30”等优质品种,每亩增产超30%,亩均增收达到1200元。
在做优“土特产”文章上,峤山镇“共富工坊”在发展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上也持续发力,建成小米高值化精深加工基地,配备机械碾米及深加工设备,研发小米杂粮速食面条、杂粮速食米、小米海参粥等系列食品,采取“自产+自加工”的生产模式,节约成本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
目前,峤山镇发展优质南涧小米种植带5000余亩,年产小米150万公斤,带动12000余人就业。一粒小米,成了名副其实的“富民粮”,托起了乡村振兴的大梦想,在共富路上续写着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