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昔日破旧闲置的自行车棚,如今成为集议事、文化、服务、休闲于一体的综合阵地。青岛市市北区水清沟街道河清路社区纺机五舍大院的“睦邻小站”,以六大功能区构建起治理与服务的多元平台,既延续了纺机百年文脉,更让文明新风浸润邻里生活,成为老旧小区文明创建的生动实践。

“睦邻小站”改造前的样子
“睦邻小站”的改造源于居民对活动空间的迫切需求。“以前小区连个像样的室内活动地方都没有,老人孩子想找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聚聚都难。”小区老居民、原纺机职工李大叔回忆道,当初得知要把废弃车棚改造成活动阵地,大家都主动参与讨论,“从设计方案到功能布局,社区都找我们征求意见,这真是咱们自己的‘暖心枢纽’。”河清路社区党委书记孙钟相表示:“居民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发力点,把闲置空间盘活,让每个功能区都贴近民生、服务民生,才能让文明创建真正落地生根。”
进入大门就是新建成的“睦邻小站”
党群议事办公区成为治理核心枢纽。设在这里的办公区,不仅是小区党总支、自管会党支部及自管会的日常办公点,更是多元主体共商共治的平台。“小区‘单向进出、一门一闸’的方案,就是在这里开了5次共建议事会才定下来的,每个居民代表都把大家的想法带到会上,最终的方案大家都满意。”自管会成员纪大叔介绍。在职党员们也纷纷表示:“作为报到党员,在这里能清晰看到居民的需求清单,无论是参与小区巡逻还是帮老人代买物资,都能精准对接,感觉自己真正融入了社区。”墙上展示的5支志愿团队服务简介,更让共建共享机制一目了然。
“睦邻小站”活动区一角
纺机历史文化墙与老物件陈列墙串联起集体记忆。文化墙完整追溯青岛纺织机械厂从民族资本时期到新中国时期的百年沿革,老照片清晰呈现1940年工厂搬迁至水清沟后职工扎根生活的轨迹。“看着墙上的老厂房照片,就想起当年和工友们一起奋斗的日子,现在带着孙子来看,给他讲讲纺机的历史,这是我们老纺机人的精神传承。”捐赠了母亲工作证的张阿姨感慨道。“这些历史和老物件是大院的根,把它们展示出来,就是为了让居民尤其是年轻人记住来路,增强归属感和凝聚力。”陈列墙上,60多户原纺机职工家属捐赠的民国订货单、天平、老式收音机等老物件,构成了家门口的“陈列馆”,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情感纽带。
公益服务实践区让爱心双向流动。志愿同心屋内,曾为青岛“笑姐”志愿者公益发展中心核心成员的牟阿姨,牵头志愿服务队常年提供邻里调解、助老帮扶等服务。“都是街坊邻居,谁家有难处搭把手是应该的,能在‘睦邻小站’为大家做点事,我心里也踏实。”牟阿姨笑着说。受益于助老服务的独居老人陈奶奶说:“志愿者经常来陪我聊天,帮我修家电、买药品,有了这个公益服务区,我心里特别有安全感。”匠心工具坊内,居民捐赠的各类工具免费向邻里开放,志愿者还为高龄老人提供上门协助,门口公示的17项公益服务事项,正随着居民需求不断丰富。
老友会客厅与多功能活动区拉近邻里距离。“以前没事就宅在家里,现在每天都来会客厅和老伙计们喝喝茶、聊聊天,感情越来越近了。”正在会客厅小聚的刘大叔说,这个专属空间彻底改变了以往邻里交流匮乏的状况。多功能活动区内,社团活动、儿童读书会接连开展,数百册捐赠图书组成的读书角,成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乐园。“周末带孩子来这里看书,既安全又能学到东西,还能认识其他小朋友,特别好。”年轻家长孙女士点赞道。参与图书捐赠的社区干部王晨表示:“看到孩子们认真读书的样子,就知道这个读书角建对了,文明素养的培育,就该从这些小事做起。”墙面“我们的家”主题展示区,清晰呈现的议事规则与小区建设“三部曲”,让居民的“金点子”真正转化为文明创建的“实景图”。
从废弃空间到160平方米的“睦邻小站”,纺机五舍大院以功能升级为抓手,用六大功能区织密文明创建网络,既破解了老旧小区活动空间不足的难题,更让治理效能与邻里温情同步提升,为老旧小区文明创建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通讯员 李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