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杨莉 报道
本报讯近日,五莲县残疾人联合会主办的2025年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圆满落幕。本次培训以“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涵盖农村实用技术、电商运营等8项内容,采用“集中授课+现场实操”模式,精准对接残疾人就业需求与县域产业实际。
培训期间,学员们在樱桃园学习疏花疏果,在制茶车间实践杀青、揉捻、烘干等制茶流程,在企业车间练习导线裁剪、端子压接等操作,在沉浸式学习中提升技能、增强自信。
此次培训是五莲县聚焦助残共富目标,践行“帮助一人、解放一家、稳定一方”理念的务实举措之一。今年以来,五莲县通过搭建平台、强化扶持、优化服务等多维度发力,积极探索创新,构建全方位残疾人就业创业支持体系。
为打破资源壁垒,提升残疾人技能培训水平,2025年,五莲县残联积极对接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特殊教育学院等高校,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在县内共建“大学生实践基地”。该基地依托本地生态资源服务高校实践,更核心的是建立了“高校资源下沉+残疾人技能提升”的双向赋能机制。合作落地后,高校师生及文创团队深入乡村和残疾人家庭,开展定制化实训。
针对农村残疾人特点,他们将电商运营课堂设在村委会,讲授店铺注册、产品上架、直播带货等实用技能;对有手工天赋的残疾人,现场指导葫芦烙画、布艺制作等技艺,并提供产品包装设计、销售路径规划等支持。
截至目前,3期实训活动已帮助35名残疾人实现技能提升。叩官镇肢体残疾人李某在大学生指导下掌握了樱桃精细化种植管理和线上销售技巧,其樱桃通过电商平台畅销全国,年增收2万余元。
针对残疾人创业普遍面临的资金难题,五莲县残联将破解资金困境作为重点,与中国农业银行五莲支行合作,创新推出“金融助残”服务模式。
该模式构建了“残联推荐—信息核验—银行办贷—跟踪服务”的全流程闭环。五莲县残联深入摸排残疾人创业需求并建立档案,通过“e推客”平台精准推荐给银行;银行组建助残服务专班,简化流程,主动上门办理贷款手续,并提供利率优惠降低融资成本。
该模式已累计为16名残疾人发放贷款110万元,覆盖养殖、手工、电商等多个领域。洪凝街道残疾人王某获得5万元贷款扩大手工编织作坊,带动3名残疾邻居就业;石场乡残疾人刘某用8万元贷款建起肉鸡养殖棚,年出栏2000多只,净利润超3万元。
在就业平台搭建方面,五莲县残联立足县域产业和残疾人实际情况,分类拓宽渠道。
在工业领域,重点对金星制帮厂、华瑞包装公司等10处原有适残生产基地进行无障碍改造,增设扶手、升降台等设施,并根据身体条件定制线束加工、包装分拣等40余个岗位。
在文创领域,依托“山东手造”工程打造残疾人文创基地,设立书画、葫芦烙画、木版画等6个特色工坊,邀请非遗传承人和专业老师驻点授课,并配套建设标准化直播间,培训直播带货技能。基地直播间已开播171次,吸引10万人次观看,产品销往多地。
在基层服务领域,实现“如康家园”乡镇(街道)全覆盖,建成13处载体。除提供日间照料、康复训练基础服务外,重点开发手工组装、农产品初加工等辅助性就业岗位。潮河镇“如康家园”残疾人每月通过组装饰品可获约1500元收入;于里镇“如康家园”对接花生合作社,组织剥壳、分拣等工作。
目前,三类平台共带动130余名残疾人就近就业、22名残疾人文创就业、130余名残疾人通过“如康家园”实现经济自立。
为优化服务体验,五莲县残联着力打通“最后一公里”。为解决残疾人出门办事难,大力推广“阳光助残一件事”数字化平台,整合就业登记、培训报名等10余项高频业务线上办理,并组建由乡镇残联干事、村残协委员组成的“代办服务队”提供上门代办。
针对时间冲突问题,五莲县残联创新推行“周六延时工作日”制度,在政务大厅开设周末专窗,建立“1+N”响应机制,业务办理时间平均压缩50%。
为精准就业对接,五莲县残联创新“双联共振”机制。一方面联动县工商联盟140家执委企业,定期组织“残疾人进园区”活动,实地了解岗位需求,2025年已组织4次活动覆盖15家企业、116名残疾人;另一方面联动乡镇、村服务网络,每月开展“岗位对接日”,每季度举办专场招聘会,通过“线上推送+线下洽谈”匹配岗位,已帮助36名残疾人成功上岗并稳定就业。
2025年以来,五莲县已帮助80余名残疾人就近灵活就业创业,残疾人就业总数达4382人,就业率达65.38%。五莲县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优化助残举措,丰富培训内容、拓展就业载体、提升服务质量,确保有培训意愿的残疾人都能学到真技能、找到好出路,在就业创业道路上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